溫古知新

談圍棋

對弈雙方下棋時,動靜相間,陰陽互動,行棋中可以體現出對弈者對宇宙及天道、社會以及人生的看法和認知。
對弈雙方下棋時,動靜相間,陰陽互動,行棋中可以體現出對弈者對宇宙及天道、社會以及人生的看法和認知。
Getty Images
第32期
陳玉

圍棋迷失它的本來面目已經很久,從人們把勝負作為衡量棋手棋藝高下的標準之後就開始了。特別進入現代,圍棋成為一種商業比賽項目,更是在迷途中越走越遠。

每年,中、日、韓三國的頂尖棋手在多項國際圍棋大賽中角逐,勝者分享著巨額獎金和榮譽。拋開圍棋業已高度商業化的因素不說,在現代社會,圍棋也只不過被人們當作一項高雅的益智遊戲和消遣,檔次高的稱其可以抒發情懷、修身養性,至於怎樣修身養性,也難覓其蹤了。

神留給人探知宇宙奧祕的工具

據考究,圍棋的起源最早源於堯帝。堯帝的兒子丹朱行為不好,於是堯至汾水之濱,見仙人而授其圍棋以教丹朱。《梨軒曼衍》記載:「圍棋初非人間之事:始出於巴邛之橘,周穆王之墓;繼出於石室,又見於商山,乃仙家養性樂道之具。」

換言之,圍棋是神傳文化的一種。圍棋盤象徵宇宙,361個點象徵無數的天體;中心天元代表宇宙的中心;棋子分黑白象徵陰陽;黑白子交替落子形成的棋勢和蘊含的無窮變化,象徵了宇宙運動的規律。對弈雙方下棋時,動靜相間,陰陽互動,行棋中可以體現出對弈者對宇宙及天道、社會以及人生的看法和認知。

在黑白子的陰陽互動中,「手談」是一種超越語言境界層次的交流,在看似小小的圍棋盤所包含的宇宙世界中,在手談之間,弈者和棋已經融為一體,以致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對弈者的每一手棋都是其思想境界的體現,那麼遠古高人的棋譜,實際上也就是用圍棋語言書寫的破解宇宙人類之謎的寶典。

整體而言,圍棋是神留給人眾多探知宇宙奧祕的工具之一。對人個體而言,圍棋是一種使人精神昇華和修煉的載體,也就是中華幾千年人們孜孜以求的「道」之一種。

現代圍棋的迷失

那麼,圍棋與勝負無關。這一點,近代圍棋泰斗吳清源似乎窺其一渺,他認為圍棋本不是勝負之爭的遊戲,而是占卜天象易理的工具。另外要提到的曇花一現的武宮宇宙流,當人們把圍棋糟蹋成為爭勝負的遊戲之後,圍棋所包含的宇宙之門便對人完全地關閉了,棋手的任何痛苦努力都是徒勞,換來的是寂寞惆悵。

勝率和拿冠軍頭銜的多少成為衡量當代棋手水平和價值的主要標準,現代人把圍棋局限在占地以爭勝負的範圍,使圍棋失去了它的真正意義。現代棋手研讀古棋譜時常感到不解或是不實用,甚至有人認為古人棋藝不如今人,還拿現在的段位去對照。現在下棋固定在布局中盤收官的模式中,追求所謂的速度和實用,棋手們發展創新了許多的新型定式,還認為圍棋在發展進步。不少當今一流棋手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希望給後人留下一個好棋譜。」咳,可能嗎?他們所留下的只不過是違背圍棋規律或是宇宙規律的雜亂而已。

圍棋從古到今的發展歷史,也就是圍棋的敗壞歷史。圍棋的迷失是人的迷失,當人逐漸迷失了來時和回家的路,逐漸離先天本性越來越遠,失去神傳文化的根時,同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文化、藝術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在走向衰敗和迷途。人在現實中還認為在發展、創新、進步,許多神傳給人原本正統高貴的文化藝術以及種種都已失去本源,成為現代人追求感官刺激和發洩無理智情緒感情的工具。

人只有重新反思自己,尊天敬神,在重塑傳統道德和復興神傳文化中,才能找到已經迷失的回家之路。屆時,人類的文化、藝術,各行各業都將回歸其原本的神聖和輝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新竹的彩虹
▲Nick攝影 2019年歲末的台灣,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間。大選即將到來、國際局勢詭譎多變。人心能否安穩、安定? 就在這歲末之際,…
台灣鯛料理達人李宗銘 變出200多道佳餚
近幾年,台灣鯛已成歐美重要又美味的食材,也是日本人用來取代黑鮪魚生魚片的新鮮貨。可是,周遭卻好像很少聽到對於台灣鯛的掌聲,甚至覺得「…
新通貨膨脹時代到來?
疫情爆發以來,消費品價格尤其是食品價格上漲、能源價格上漲、晶片價格上漲……全球當前物價上漲比預期更快。…
騰行雲端 漫步鼻頭角山稜線
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廣納東北沿岸得天獨厚的景致。位於台北、宜蘭濱海公路上的鼻頭角步道,全長3.5公里,不僅因臨海而動人,受海洋侵蝕、…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欠缺宣導?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於2009年6月26日未經立法院追認即「自動生效」。…
書香揉合咖啡香 在蔦屋書店沉醉美好時光
在網路書店問世後,實體書店日漸式微。然而,實體書店的存在意義,或許不僅止於「買賣書籍」,其文化意味與歷史價值,除了成為人們的心靈寄託,…
2015 年3 月台灣大事
中國強行通過M503航路 中共民航局1月12日未經中華民國同意,逕自透過國際民航組織單方面在台灣海峽中線西側劃設新航線,…
制約中共的美國戰略
在台灣內部為要不要跟對岸中國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而激烈爭論之際,美國學者卡普蘭(Robert Kaplan)在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