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林克孝專題報導

林克孝談為何《找路》

林克孝談為何《找路》
林克孝在南澳山區白菜園獵寮的照片。林克孝提供
第95期
鄭少凡

被泰雅族少女沙韻的故事吸引,踏上宜蘭南澳山區探尋古道的林克孝,2010年初出版了《找路:月光.沙韻.Klesan》,記錄他走完「沙韻之路」,深入南澳探索泰雅遺址的經歷。

為何林克孝要深入林間找路?他是怎麼看自己寫的這本書?

在自序中,林克孝問自己:「為甚麼要向第三者陳述這個過程呢?其實我一直都沒有確切的答案……直到這本書都已寫完,我也還在找答案……」看起來似乎他落筆時也沒有明確答案。但事隔半年,去年7月接受《看》雜誌專訪時,林克孝透露了自己寫書的原因。

追尋保存泰雅族人的古道、部落遺跡

留學後回台就職的林克孝,一次帶著同仁爬大霸尖山,心中再次的感動,使他找回與台灣山岳的聯繫,並且確認自己真的是異於常人的愛爬山,所以展開探索台灣中級山區的人文景緻之旅。

後來,林克孝聽聞沙韻的故事,非常著迷,著手蒐集了許多相關資料,心想到一定程度後就開始尋找沙韻之路,但遲遲未下決定踏上旅程。一次,同仁邀約溯溪,林克孝抱著陪伴同事的心情,沒多準備便參加了。但踏入宜蘭南澳南溪冰涼的河水那瞬間,林克孝心頭一震!這是泰雅少女沙韻失蹤的南澳南溪!

林克孝眼神放出光芒,回憶當時的心情:「我在書上有稍微寫到這段,可是沒有特別著墨於我當時的震撼。我踏進(南溪)水裡的時候,驚覺:『這是南澳南溪耶!這條溪有那麼多故事!沙韻就是在這條溪被沖走的。我都沒甚麼準備就來這裡了,這冥冥之中一定有甚麼力量把我帶到這裡來。就是這一條溪!』」溫文的林克孝微微顫動:「哇!就是那種感覺。」

從那時起,林克孝不再涉足其他山區,專心探索宜蘭南澳山裡的沙韻之路,並深深愛上泰雅族文化。

林克孝解釋,寫《找路》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引起更多共鳴,把宜蘭南澳泰雅族遺失的歷史遺跡、古道以文字保留下來,別讓這些文化遺產淹沒在叢林中。

深入山林探尋的過程中,他那挽救歷史遺跡的急迫感逐步加深。林克孝說:「在那一帶,我們就是要把舊部落找出來。找出來容易,但要維護很難,也不是我們能力所及的。而且大自然的力量太大、太大了!我這次(2010年)4月1日去到老武塔,發現以前住的獵寮全部都不見了,一個都不剩了!還有一片崩壁,崩得……讓我好慶幸在它崩以前就去過。如果現在拿著地圖來,也不會想到路曾經從這邊攀上去,因為那坡已變成垂直的壁了……但是我現在知道,因為我走過。我知道這種事情會越來越頻繁,不知能救回多少東西?」

林克孝感嘆地說,他所能努力的,就是靠記錄來留存尚未完全消失的泰雅遺址與古道,用衛星定位標明、用文字描述地裡位置,將來泰雅族的年輕一代返鄉尋根時,至少還有紀錄可以追尋。但是,如果現在不努力探尋,那些文化遺址將永遠消失。林克孝解釋:「所以我們現在都在探聽,老一輩人說哪裡到哪裡也有一條路,我們就在計畫,去把那條路砍出來。而那條路會不會在,我們根本不知道,但是老人講得很清楚在那裡,我們就覺得總是要有人把它走一遍,然後記錄下來。」

除了驚覺大自然淹沒文化遺跡速度之快,林克孝還深深感覺到,隨著老一輩人的漸漸逝去,泰雅族人對於過往文化的記憶也將漸漸流失。因此,很多泰雅年輕人看到他的書之後,基於使命感,也加入「找路」的行列。林克孝笑說,他和這些年輕人,「一直扒著泰雅族裡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不放」,希望憑藉老人的記憶找出更多的古道遺跡。

全然融入泰雅文化的林克孝還發現,老一輩人的泰雅語言充滿著歷史意義。林克孝舉例,對這些老人來說,平地人看似普通的山林,都有泰雅族的名稱,而這些名稱都有一段歷史背景。林克孝宛如專家般地娓娓道來:「像那邊一座山坡,泰雅族的語言叫malash,malash就是『買』跟『賣』的意思,這個地名代表著兩個部落曾經做了很大的交易。但這段歷史以後都沒了!」林克孝再度道出自己的憂慮:「想到這個我就覺得很可惜!他們又沒有語言文字,而早期台灣政府又不鼓勵本土性的東西,所以現在救都已經來不及了。」

林克孝坦言,這就是為何他要寫《找路》的其中一個原因,「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筆、用照片把它搶救下來。」

為泰雅族語和獵人請命

林克孝寫《找路》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發現泰雅族是「南島語系」族裔居住在地球最北的聚落,因此想喚起台灣民眾的關注:「這在地球的民族語系裡有特別意義,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

還有,林克孝想藉由《找路》替獵人請命。他說,打開台灣的報紙,講到「獵」這個字前面都會加上一個「盜」字。一般平地人對打獵有著不實的想像,認為打獵會造成山林動物絕種。關於這點,林克孝在《找路》一書裡有很生動、完整的論述。他深深地嘆口氣說:「現在打獵這麼難,而且隨著老一輩人的去逝,年輕人越來越不進去(打獵),你保護都來不及了!」

林克孝的「沙韻故事」謎底

訪談過程中,林克孝最後還分享了書中的一個小祕密。

《找路》中的沙韻故事,發生在日治時代的宜蘭。1938年9月,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大舉徵調人員與戰。在宜蘭南澳的流興社裡,17歲的泰雅少女沙韻幫忙被徵召的日本警員兼學校老師田北正記背負行李走到南澳,卻在一座獨木橋失足落水失蹤。當時日人把此事大肆渲染成台灣原住民的愛國神話,不但鑄鐘紀念沙韻,還寫歌、上演舞台劇歌頌沙韻為國捐軀的壯舉。然而隨著二戰結束,政權轉移,叱吒一時的沙韻神話故事霎時不見蹤影,消失在荒煙蔓草中……

林克孝在《找路》的最後一章〈我的沙韻故事〉結尾時,以成熟的筆調杜撰了一個「劇情急轉直下」的結局:沙韻其實並沒有死,而是在落水的意外中存活下來。她從昏迷中醒來後,發現自己被日本人吹捧為愛國神話,她想向世人澄清自己真實的情況,但隨著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代表日本軍國精神的沙韻此時卻成了禁忌。於是她在山林中隱居起來,只有在山中偶然會被人看到像她的影子……

當被問到這個結局想表達甚麼時,林克孝神祕地笑了笑說:「你想知道真實的答案嗎?」然後露出促狹的表情說道:「那篇我得到(讀者)四個反應。」

第一種反應:「啊!原來沙韻還沒死啊?你怎麼那麼輕描淡寫?這是很大的事耶!」

第二種:「到底沙韻有沒有死啊?你寫的這個是真的還是假的?」

林克孝面帶微笑地說:「這兩種都是平地朋友給我的反饋。」

第三種是當地的原住民朋友的反應:「哇!你故事編得真好!」

第四種反應是來自一位對原住民文化有研究、有時會寫書評的朋友的(編按:應是為找路撰寫序文的瓦歷斯‧諾幹)。這位朋友的反饋讓林克孝頗為意外,他說:「你這故事是不是對照日本當時把沙韻變成愛國故事的反諷?」

林克孝讚嘆:「哇!這是第一次有人指出我真的用意。其實我要說的是,沙韻是個失足落水而失蹤的少女,你們可以把她弄成一個愛國故事,我也可以寫成她還沒死……你們可以把她變成英雄,我也可以把她救回來!」

才情異於一般人的林克孝,除了生動的創作能力外,還有一顆細膩的、寓思想於文字的心……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別管我們」!──論「政教合一」與「政經合一」
在全球二十國首腦最近聚會商討如何走出經濟危機,並傾向動用政府資金來「救市」、干預市場之際,更令人思考政府的功能,政府和經濟的關係。…
中國終成對美「豬肉」戰役的大輸家
中美貿易戰一年半以來,中國視為打擊川普總統票倉的農產品之戰,因豬肉戰役成為輸家,北京不僅成為笑柄,還讓中國豬肉大漲,…
平民燕窩 阿里山楓醣銀耳 喝出妳的Q彈膚質
身體的膠質每天都在流失,持續補充,維持膚質的彈性,是青春的關鍵。雪白色的銀耳又稱為白木耳,外觀晶瑩剔透,帶有淡淡香氣,被視為「平民燕窩」。…
「芝山生活家」 教你健康生活
「四、三、二、一,來,原地踏步,出左腳、出右腳……」動感十足的音樂拍打出強力的節奏。…
到高雄當一日遊艇貴婦
應該是春寒料峭的2月時節,高雄天氣卻極好。我和朋友來到高雄展覽館後方的遊艇碼頭,陽光普照,將海水映照得分外湛藍,搭配跨過台灣海峽而來、…
1.中共十八大換屆 薄王事件如影隨形
2012年的中國政壇,宛如一場黑吃黑的《無間道》黑社會電影,激烈的鬥爭、暗算、叛逃、謀殺、落馬、爭大位……白熱化的劇情一幕幕浮上檯面,…
低薪時代更應長期投資
低薪無疑是最近的熱門議題,報章雜誌不乏各界專家學者的精闢分析與建言。我一向不喜歡湊熱鬧,本無須班門弄斧,但我覺得,…
《看》雜誌FB讚文分享
《看》雜誌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watchinese)提供網路讀者一方和紙本雜誌不一樣的閱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