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因斯是影響極大的經濟學家,很多國家、很多時候都利用其理論增加政府支出以提振景氣;而很多人也指責凱因斯的理論帶來政府職權和負債擴大的禍害。但絕大多數人其實並未充分瞭解凱因斯的理論。凱因斯的重要貢獻是提供了一套分析整體經濟問題的架構,這架構不只可以分析國家經濟,因為目前全球化的世界愈來愈像是單一個經濟,因此凱因斯的理論也可用來分析世界經濟的一些重要問題。
凱因斯理論的簡單說明
簡單的凱因斯理論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在現代貨幣經濟中,人們可以存錢或借錢,社會的總支出不必等於總所得或總生產,因此可能出現產品全面供不應求而使物價上漲,或者產品普遍賣不掉而造成不景氣和失業的現象。這些現象若要靠市場機能自動來調整,不僅需要很長時間,過程也可能很痛苦。第二、在支出或需求不足時,政府增加支出可以透過所謂乘數效果,而使所得和就業提高更多。
一般政府常只用到第二個部分,而且忽略其中需求不足或未達到充分就業的前提,因此發生凱因斯政策被濫用的現象,以及很多國家政府以財政赤字來增加支出,而造成政府債台高築的後果。很多批評者把責任都歸給凱因斯,反而忽視了政府濫用凱因斯政策的責任,並且在真正該使用凱因斯政策的時機,又阻礙了它的合理使用。
全球化使世界愈來愈像是單一經濟體,因此也可用凱因斯的理論來分析。全球經濟多年來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凱因斯所提出的需求不足問題。如果各國不正視這個問題,各種解決全球經濟問題的方法都難完全成功。
全球生產超過需求 全賴美國花大錢
二次大戰之後,包括我國和日本在內的一些國家開始快速的經濟成長。這些國家因為經濟和人口快速成長等因素,儲蓄率甚高,即使快速經濟成長需要大量投資,國內需求的成長仍不如生產的成長。這種現象若在封閉經濟體系內,就會造成各國內部因需求不足而難以快速成長的壓力。
但在全球化的時代,各國生產和供給即使大於國內需求,仍可將多出來的東西賣給外國,而不至於因為產品賣不掉而限制了經濟成長。實際上從早期的日本到後來的中國,多數高成長的國家都是靠擴大生產出口品來領導其經濟成長,也就是藉外國的需求來擴大自己的生產。所以這些成功快速成長的國家普遍有出超的現象,這也就造成全球生產超過需求的現象。
依凱因斯的理論,這種情況簡單的解決方法,是另外有些國家願意且能夠接受大量貿易入超,也就是願意且有能力買比自己所生產更多的東西,那全球就不會有生產超過需求的現象,全球也就可以順利成長。但願意多花錢的國家雖然可能很多,有能力一直花比所得或生產更多錢的國家卻幾乎只有美國。
美國因為經濟獨大、資源豐富以及擁有比一般國家健全的貨幣管理,使美元和美國政府公債成為全世界都接受的資產,美國可以藉發行更多美金和公債來支出,而使其需求長期高於其所得和生產。這種由美國補充全球需求缺口的做法,維持了全球幾十年的經濟成長,也造成了目前美國債台高築的後果。很多人指責美國的赤字和負債,卻忘了沒有美國赤字和負債,各國都難有目前的成長成果。2008年金融海嘯初起,很多人都怪美國,也怪美國救急的寬鬆貨幣及財政政策。等到美國的第二次寬鬆政策QE2要結束,大家又擔心世界需求不足。最近世界景氣可能再轉壞,很多人又在期盼美國第三次量化寬鬆QE3。
成長更快也能解決 但不是持久之計
在凱因斯理論中,全球需求不足的現象還有另一種解決辦法,就是成長更快。更快的成長雖會有更多生產,但在生產增加之前就先要有更多投資,也就是更多對資本財的需求。因此全球成長率的提高,在短期內也可能降低需求不足的現象。不過這種辦法可能需要愈來愈高的成長率,使投資不斷增加,才能讓愈來愈多的生產有足夠的出路,所以這可能不是能持久的辦法。
全球即使經濟上能用愈來愈高的成長率來維持產品供需平衡,也將會受到資源和環境因素的限制,而難以持久。從這角度來看,過去全球的快速成長幫忙解決了一部分需求不足的問題,但同時創造了資源不足和全球暖化的問題。如今全球成長率若下降,依凱因斯的加速原理,投資會下降更多,需求不足的問題也會更嚴重。
簡單地說,過去全球靠美國赤字支持的快速成長,已因美國負債過多及全球資源限制而難再持續,但成長率的下降卻可能造成需求更不足而經濟更衰退的現象。最近的情勢使很多人又再期盼美國的寬鬆貨幣及財政政策。一些國際知名的學者如克魯曼也都主張美國要有更強力的擴張政策。
不過,美國和其他高所得國家的寬鬆政策並不能解決世界的長期問題。除了這些國家在負債已經過多的情況而不能一再擴大舉債之外,國際經濟並不是只有總體需求不足的問題,產業調整的問題同樣嚴重,而產業面的問題並非提高總需求或凱因斯式的政策就可解決。
擴張政策不利美國 產業調整問題才是關鍵
世界經濟成長並不是所有產業和國家都同比例成長,目前開發中國家的快速經濟成長主張,乃是靠取代高所得國家的生產來達成。開發中國家藉其較低工資及工地和環保成本,大量生產原本中高所得國家生產的產品,並在市場上取代了中高所得國家的產品。這種成長模式若依市場法則,應該會使中高所得國家的生產、就業以及所得減少。然而多數中高所得國家卻不願接受這種結果,所以過去就常以赤字來擴大內需和支持失業。
而這種擴張性的做法也如前述,維持了全球供需的平衡及經濟成長。但除非中高所得國家能有更多新而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否則其既有產業被低成本國家取代,以致所得和就業必然下降的壓力並未消失。支出的增加雖可支撐短期的就業和成長,但在產業面的競爭力未能改善的情況下,大部分擴張性政策的效果,其實會用來買開發中國家產品而流到開發中國家,等於助長開發中國家的經濟。
尤其目前國際投資生產已很方便,中國等開發中國家的生產能力也不斷升級,高所得國家的擴張政策,有可能反而支持了開發中國家的快速成長及其新產業更快速的發展,而造成對中高所得國家產業更快速的替代,以及中高所得國家需求更不足且失業更高的中長期後果。
由此看來,知名學者所提美國應採擴張政策的主張,比較像是站在全球景氣立場的凱因斯式政策,而未注意到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高所得國家產業被開發中國家替代的問題,因此並不能真正解決美國本身的問題。美國的擴張使全球獲益,而美國自己的問題卻未解決還要挨罵。
因此美國應該跳開凱因斯式的想法,回到產業基本面的思考,把更多注意力和資源放在改善美國的產業競爭力,降低外國的不公平競爭,同時接受某些人民的工作很可能流失而工資可能下降的事實,而做好調整的配套工作。在全球化的時代,凱因斯政策也許可以救世界,但已不容易救美國或我國這種中高所得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