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旋風襲台,「林來瘋」的威力果然超強,接連幾天博取媒體重要版面。民眾看到的相關內容包括「魔力沙發」、「台灣小吃很讚」、「火箭隊球衣賣得多麼好」、「阿嬤見到孫子」……可謂琳瑯滿目!
這樣的情況引起一些網友質疑,紛紛在臉書上廣傳一張諷刺照片──台灣媒體的頭條盡是林書豪──難道沒有其他比林書豪更值得放在大版面的報導嗎?
同時,另一張照片也在臉書上廣為流傳,名稱為「7月份台灣多數媒體遺漏之重要新聞事件整理」,上面列舉了許多新聞事件,包括:7月1日香港40萬人大遊行,要求「要民主、反貪腐」;7月2日大陸四川兩萬人抗議汙染,特警鎮壓;7月23日三千名法輪功學員聚集凱道呼籲總統營救鍾鼎邦;7月28日大陸江蘇啟東十萬人抗議汙染,占領市府,扒光書記;7月29日九萬港人遊行,促撤中共洗腦教育;7月31日七百位學生吶喊「我是學生,我反旺中」等等事件。
兩相對比,確實頗發人省思。並非報導林書豪不對,小編自己也很迷林書豪,尤其今年2月林書豪由無名小卒竄起成為一代英雄的那幾場比賽,小編每天鎖定電視,心情隨著紐約尼克隊的輸贏起伏。
但那畢竟是「一個人」的故事,雖然很動人、很精彩,然而當媒體洗版,淹沒了緊迫關係到「集體」、「公共性」的故事時,這就值得商榷了。因為與集體直接相關的公共議題報導,能提供我們對身處的社會環境,更多做判斷的資訊與討論,進而能保障自身的利益。例如在鍾鼎邦事件中,媒體若沒充分揭露的話,民眾就無法更充分認知到在中國沒犯法也會被關押,從而無法對自身安全與權利有更多的認識。
再者,新聞不只關乎切身利益,新聞更是歷史!
一次在訪談資深媒體人楊憲宏時,他提到當年擔任記者時,常常會閱讀一本由《紐約時報》出版的書,書名叫《頭版》(Page One),裡面編載《紐約時報》創刊以來的頭版新聞。這些陳舊的事件涵蓋了20世紀所有重大事件,二戰開打、珍珠港事件、曼哈頓計畫、原子彈爆炸等。從中,楊憲宏體會到新聞的重要性,他說:「我在閱讀Page One時,覺得很了不起,當年發生的事他們寫下來就變成了歷史。歷史不是後來才寫的,歷史是當下就寫了。那些記者都有足夠的功力在事情發生時的當下寫下白紙黑字,那就是歷史,再也沒有比他們這樣記載歷史更真實的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以後我們翻開過去的報紙,試圖搜尋歷史紀錄時,若重大、關係到集體公共利益的新聞被淹沒、很少報導或根本沒報導時,就會造成「集體失憶」。如果一個群體對自己都不認識,那這個集體該如何知古鑑今、邁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