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搞笑的口音,在電影、電視劇裡常常被模仿;他們吃辛辣食物,不辣不爽;男人戴著大大的包頭,女人穿著鮮豔的紗麗。他們,是占世界人口總數第二多的印度人(12.5億),僅次於中國人(13.6億)。
在美國這個種族大熔爐的國度中,雖然印度裔占美國總人口不足1%,但印度裔擔任大公司高階主管的人數僅次於白人,遠超過華裔。印度正在成為一個盛產企業首席執行長(CEO)的神奇國家。
印度裔稱雄美國商界與政界
2011年《時代周刊》刊登文章〈印度的主要出口:CEOs〉指出,美國500強公司的CEO中,美國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裔。2015年,派思諮詢(APEX RECRUITER)公司研究美國500強企業CEO的國籍分布,結果顯示85%的企業由美國人領導,15%為外籍或外裔。75名外籍或外裔CEO中,印度有10名、英國9名、加拿大7名、澳大利亞6名,香港和台灣各1名,中國大陸無人上榜。
今年8月,谷歌任命43歲印度裔美國人桑德爾.皮蔡(Sundar Pichai)為首席執行長。其他知名公司,如百事可樂的董事長兼CEO為60歲的印度裔女性英德拉.努伊(Indra Nooyi),微軟公司的CEO也是48歲的印度裔人士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此外,萬事達卡(MasterCard)、奧多比(Adobe)、晟碟(Sandisk)等大公司,近年來都由印度移民執掌。
不只商界,在美國政界,現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長維偉卡·‧孔德勞(Vivek Kundra)、白宮高級顧問凱爾朋‧蘇雷什‧默迪(Kalpen Suresh Modi),以及美國衛生部醫務總監維偉克‧默西(Vivek_Murthy),也都是印度裔。
印度裔收入稱霸美國
印度裔家庭生的孩子較多,三代同堂比例高,但完全沒有影響家庭收入與教育水準。美國2014年的人口調查顯示,美國的印度裔在所有種族中收入最高,平均達到91,195美元,超過白人的50,740美元和華裔的84,300美元。
很多印度裔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丈夫沒有後顧之憂。而多數華裔夫妻雙方都在職場打拚,但收入卻不及印度家庭。
美國勞工部2013年的數據顯示,25歲以上就業人口中,76.1%的印度裔就業者擁有大學學位,華裔則是56.8%。
此外,在矽谷,印度裔占就業人口的6%,但16%的初創公司都有印裔參與創辦。願意離開印度本土、移民海外的印度人,往往有冒險精神,具備企業家的特質。
為甚麼印度裔比華裔在美國更成功?華人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些甚麼?
1. 坦然面對歧視:
外國人來到北美,多少都會受到歧視,黝黑的皮膚、蹩腳的口音,印度人也沒少受傷。印度人常會被問道:「你迷戀蛇嗎?」就像中國人會被問:「你吃狗肉嗎?」一樣尷尬。但大多數印度人會把這當作前進的動力。
印度有各種民族和教派,英國人一度利用其紛爭來統治印度。來到北美,無論屬於哪個民族、教派,甚至來自巴基斯坦、尼泊爾,統統被視為印度人。印度人認識到這一點,勇於面對,坦然放下彼此隔閡。
2. 受惠於民主制度:
印度人移民後,將所在國當作自己國家。中國大陸人民受共產黨教育多年,很多人放不下原有觀念,仍把美國當作假想敵。若兩國發生紛爭,統計顯示,許多華裔美國公民希望中國贏,這讓美國人對華裔不敢重用提拔。
此外,共產黨的一言堂制度,使得一些人只會人云亦云,難以脫穎而出。反觀印度人生活在多民族的民主國家,擅長辯論,印度裔高階主管熱衷於表現自己觀點,也善於領導、管理和接納有不同政見的人。
3. 英語水平高:
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人顯然占有語言優勢。華裔說英文沒問題,但是要走到高層,用英文辯論、闡述觀點時,就會顯出弱勢。
4. 分享人脈資源提攜後輩:
印度裔精英階層很注意幫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和培訓上會刻意提攜,被提攜的人也如法炮製,形成各種團隊。這種良性循環造就了一批批印度裔中、高階主管。
華人精英雖然不在少數,但大多單槍匹馬,很少提攜本族裔人士。中國人的戒心、嫉妒心、鬥爭哲學阻礙了他們在海外的職業發展。
矽谷印度裔成功人士1992年籌辦印度企業家協會,幫助和培養下一代矽谷印裔創業者。幾十人的協會,迄今在13個國家有54個分支機構、1萬3,000多名會員,其影響力早已走出矽谷,成為企業家和投資者的平台。
以人口總數論,華人多於印度人;以聰明才智論,華人不致劣於印度人。然而,在美國的發展,印度人顯然優於華人。此現象頗值得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