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焦點

華爾街大亨「內線」起與落

華爾街大亨「內線」起與落
拉賈拉特南10月13日步出紐約地區法庭,他將於11月28日開始服刑。Getty Images
第101期
劉林

美國史上最大內線交易案的核心人物、華爾街對沖基金巨頭帆船集團(Galleon Group)創始人拉傑.拉賈拉特南(Raj Rajaratnam),10月14日在紐約曼哈頓地方法庭被判11年監禁。這是美國迄今為止針對內線交易案判處的最長刑期,也為拉賈拉特南從斯里蘭卡到對沖基金世界的巔峰再到重刑犯的神奇之旅畫上了句號。

警告華爾街

自2009年10月15日拉賈拉特南被捕,到今年10月14日判刑,該案審理整整歷時兩年。紐約美國地區法官霍維爾(Richard Holwell)在宣判時說,這位身家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家的罪行,「反映出美國企業文化中一個需要徹底根除的病毒」。法官還下令拉賈拉特南繳納1,000萬美元的罰款,並沒收了5,380萬美元。

該案充滿了各色人物和高潮起伏的情節,調查中廣泛動用了FBI的電話監聽手段,二十多人被捕並被定罪,證人包括了高盛CEO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

公訴方稱,拉賈拉特南通過非法手段操縱包括高盛、英特爾、谷歌、ATI科技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股票,獲利超過7,200萬美元。霍威爾在宣判中稱,拉賈拉特南主導了整個犯罪過程,並阻礙美國證交委員會的調查。

分析人士認為,儘管判決比預期要輕,然而判決結果依然對華爾街產生巨大的威懾效力。超過十年的刑期向華爾街發出了清晰而必要的信號:「這類犯罪是不被容忍的,並且會從嚴懲罰。」美國政府亦要求霍威爾將拉賈拉特南案作為判決範例,稱其代表了「最惡劣的內線交易犯罪」。

「肯做功課」

拉傑.拉賈拉特南的名字「拉傑」,在印度語裡是「王者」的意思,加上姓氏「拉賈拉特南」,就成了「王中之王」。

現年54歲的拉賈拉特南出生於斯里蘭卡一個泰米爾族家庭,後移居美國加入美國籍。他喜歡向同行描述兒時在戰亂的斯里蘭卡躲子彈的經歷,但實際上他童年時期並未受太多苦。父親是一名縫紉機製造公司的經理,他在英國上了大學,後來進入美國賓州大學著名的沃頓商學院,修得MBA學位。

畢業後,拉賈拉特南在美國大通銀行工作了兩年。1985年,他成為華爾街新興投資銀行尼德姆公司(Needham & Co.)一名分析師。拉賈拉特南的工作是計算機芯片產業分析,當時來看沒甚麼出息:時值日本產芯片大量占領美國市場,美國的芯片製造商前途岌岌可危,投資流失嚴重,真正去深入分析該產業的分析師也寥寥可數。

但拉賈拉特南顯然是個聽話的員工,嚴格遵守老闆喬治.尼德姆的準則,每天都與芯片製造業管理人員混在一起,給業內人士留下工作認真的印象。芯片機器製造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前財務總監傑拉爾德.泰勒(Gerald Taylor)回憶,1987年初,他向一群分析師介紹一種「化學蒸汽沉澱」行業新技術,當時一名來自華爾街一家大銀行的分析師當場打起了瞌睡。而拉賈拉特南不僅認真聽完報告,還專程飛往矽谷與應用材料公司的工程師會面,並不厭其煩地將該技術推介給投資商。他甚至親自拜訪應用材料公司分散在各地的客戶和供應商,這在財經分析師中十分少見。

「他贏得別人的尊重,因為他肯做功課。」泰勒說。

青雲直上

憑著肯吃苦的專業精神,拉賈拉特南給尼德姆公司拉來不少生意。他也懂得如何為自己謀求更多權利,不斷向老闆尼德姆透露華爾街大銀行想挖他跳槽的消息。幾年後,尼德姆讓他當上研究部主任,1991年又升他為總裁。即使當上總裁,拉賈拉特南在建人脈、挖內幕方面絲毫沒有放鬆。

到1994年初,他已經掌控尼德姆公司17%的股份,僅次於擁有26%股份的尼德姆本人,這一年他的薪水是100萬美元。他曾告訴一個新來的管理人員:「我是這兒的老闆。門上可能掛著喬治.尼德姆的名字,但我才是真正拍板的人。」

內線交易

拉賈拉特南的受控罪名是金融業內一個常見詞彙——內線交易。

在《華爾街日報》調查報導裡,拉賈拉特南「蒐集信息」或「套取機密」的證據全部記錄在他積累多年的一堆筆記本裡。他記錄了歷次拜訪矽谷與各大科技企業內部人士談話的資料,其中包括分析師在一般情況下很難獲得的機密消息。

正是靠著這樣的「勤奮耕耘」,才會出現證人描述的情景:拉賈拉特南從自己的辦公室裡走出來,告訴首席證券交易員加里.羅森巴赫,他得到了英特爾公司和AMD公司的利潤額數目。而此時,兩家公司都還沒公布相關消息。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拉賈拉特南曾提出以其他公司的專利資訊作為交換,希望從Cirrus Logic公司套出一些內線消息。後來Cirrus Logic不得不頒布一條新政策,只允許三名最高層管理人員與拉賈拉特南談話,如有違反,即遭解僱。

拉賈拉特南也曾向矽谷集團時任首席執行長帕普肯.托羅西安提出交易,聲稱自己有佛蒙特州一家IBM工廠的訂單消息,托羅西安拒絕了,並嚴懲任何與拉賈拉特南接觸的員工。但他承認,和其他分析師相比,拉賈拉特南在挖掘資訊方面「特別聰明,總能比別人得到更多消息。」

巔峰之後

儘管拉賈拉特南的「內線消息」為尼德姆賺了不少錢,他的行為最終還是引起了公司不滿。1996年,針對拉賈拉特南的內部爭議白熱化,結果,年底拉賈拉特南另起爐灶。

拉賈拉特南的「新爐灶」就是對沖基金公司帆船集團,最初僅是一間小小的辦公間,距離老東家尼德姆一條街區。他從尼德姆挖來幾位前手下,包括尼德姆的首席證券交易員加里.羅森巴赫,同時從矽谷的熟人那裡籌募投資。藉著科技產業方興未艾,到1997年底,帆船集團經營的基金規模已達8億美元,比起步時的2.5億美元猛漲幾倍。

在帆船集團裡,拉賈拉特南建立起一種較尼德姆更為寬鬆的企業文化,每星期四,員工們可以在公司內享受免費按摩服務,但基本準則和尼德姆一樣:嚴格控制支出,千方百計挖掘各種業內信息。

2007年2月,帆船集團的基金規模已接近70億美元。公司搬進了麥迪遜大街上的大辦公樓,開始打入亞洲市場,在加州創立了一個新的基金,員工們相信公司很快就會上市。

拉賈拉特南看似處於人生巔峰,也許他沒有想到這也是他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刻。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調查人員開始張開大網,在接下來的32個月內監控拉賈拉特南在證券交易中的一舉一動,於2009年10月在紐約向拉賈拉特南提出起訴。

拉賈拉特南的陷落

帆船集團成立後不久,英特爾公司內部重啟調查,是誰在向拉賈拉特南洩密。公司在其位於加州總部的傳真機上安裝了監視器,1998年3月錄下了一名叫盧米.汗(Roomy Khan)的女員工向拉賈拉特南發送簡訊和公司機密文件的影像,洩密內容包含計算機製造商向英特爾下的芯片訂單和售價,這些信息足以使拉賈拉特南計算出英特爾公司的季度收入。

2001年,盧米.汗因涉嫌內線交易被逮捕,她隨後同意與警方合作調查拉賈拉特南的不法行為。但最終檢方因為證據不足放棄起訴拉賈拉特南。

然而,他不可能一直有驚無險。2007年9月一個下午,拉賈拉特南在位於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的家中舉辦宴會,席間有一位風姿綽約的陌生金髮女郎。她叫達尼埃爾.基耶西(Danielle Chiesi)——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下屬「紐爾斯堡合作」對沖基金的投資顧問,在芯片製造業人脈很廣。

此後,FBI開始監控拉賈拉特南與基耶西的通話,歷經近一年時間終於獲得關鍵證據。這兩人可謂在內線交易上的「親密戰友」,正是因為他們「無話不談」,才讓調查人員取得了突破口。

2009年10月15日,FBI接到海關通報說拉賈拉特南買了一張第二天飛往倫敦的機票後,擔心他潛逃境外,決定「收網」。次日拂曉,拉賈拉特南被捕。與他同時被指控的還有基耶西、盧米.汗以及兩名對沖基金經理。

以上故事,值得所有操作內線交易者引以為戒。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馬總統為「識人不明」道歉 究竟該如何用人?
馬政府的政壇明日之星林益世,挾行政院祕書長名號自重,驚爆涉嫌索賄,7月2日在經過檢方12小時長時間訊問後,經法院同意收押禁見,…
愛哭的孩子找到家
母親說,我從小就愛哭! 她說,我還睡在搖籃的時期,每天晚飯過後,她總是蹲在地上一邊洗著大臉盆裡一家五口的衣服,一邊扯動繫在搖籃上的繩子,…
重逢
感情故事,好像美麗的不多;坑坑巴巴,像一點兒也不悅目的傷口。尤其隨著年紀增長,愈是老練世故,張口即是謊言、言不由衷的本領也就愈驚人。…
當金融業成為百億俱樂部的主角
每年財報出來之後,我總是習慣用電腦試算表把獲利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列出來,看看有甚麼值得注意的事。以100億作為篩選標準,…
美全民健保制度 2014年全面啟動
台灣擁有他國稱羨的全民健保制度,反觀美國,推動全民健保卻是一路坎坷。聯邦最高法院6月28日裁定2010年國會通過的《可負擔健保法》(…
在地攝影師陳柏銓 記錄鄉土 讓年輕人回家鄉
翻開厚厚的攝影圖文書《雲林有大家》,一張張雲林鄉土照片映入眼簾。鏡頭視角穿過麥寮、台西等台灣沿海鄉鎮,六輕周圍荒涼的土壤、破舊的老厝、…
理想上司 中日觀點差異大
「我老闆沒有領導能力!」「部長根本就搞不清楚現場的狀況!」在居酒屋會聽到這一類對上司感到不滿的抱怨。但上司也是人,世上並沒有所謂完美的上司…
鱟蟲亮相 2億年前活化石
一個令所有人緊張一時的怪蟲子,出現在四川德陽廣漢市金輪鎮馬嘶村。說牠像蝌蚪,又不是蝌蚪;像魚,卻又不是魚。 這「蝦子」到底是甚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