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時尚
2016年,中國導演蕭寒拍攝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片中中國北京故宮的九仞宮牆內,不再是梳著二把頭的妃子、穿著淡綠綢裝的宮女,而是騎著自行車、拿著現代工具的維修專家,引起了許多的關注。…
▲荷馬《伊里亞德》雙語版本,左為希臘文,右為未譯完成的拉丁文,上有樞機主教Francesco Gonzaga牧徽。梵蒂岡宗座圖書館提供
今年疫情解封,文藝界歡聲雷動,…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新展中的「嬰祖丁鼎」,為故宮典藏品中最大的青銅器,因此近期被媒體大量報導。但青銅器除了有「家國重器」的意義之外,器身橫看、豎看都是「黑青」,這是因為青銅器表面的錫、鉛等金屬,…
喜愛工藝的讀者,如果去到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可以走訪「集瓊藻—院藏珍玩精華展」,僅有一個展室,但卻可以看到清朝工藝的精妙。「珍」指材質珍貴稀有、工藝高超罕見,「玩」則是造型奇巧、製作古雅,…
清朝「康乾盛世」是指康熙、雍正及乾隆皇帝在位的近一百二十年間,外侮難犯、經濟富庶、戲曲文藝活動繁盛,與西人交流頻仍,其中,康熙的遠見功不可沒。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期展出的「避暑山莊」完整呈現了其思想脈絡…
國立故宮博物院最新特展「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仁寅虎年壓軸登場!王世貞(1526~1590年),何許人也?他被推測是中國四大章回小說《金瓶梅》的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推手,…
「富過三代,才懂吃穿」,從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特展「閑情四事──插花、焚香、掛畫、喝茶」來看,真是最佳詮釋。生活小事經過仔細琢磨,都能升級為一門學問,這當然是拜經濟富足之賜。此次特展共展出102件展品…
1919年,日本舉辦首屆「帝國美術展覽會」;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文協)隨即於大稻埕創立。文協創辦人蔣渭水、林獻堂當時為了突破日本統治,以辦報、演講、戲劇等方式推廣台灣文化、傳播新觀念。…
文化部近年大力推動重建台灣美術史,曾於日治時代「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嶄露頭角的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得以重現世人眼前。臺南市美術館近期推出「蔡草如:…
今人幾乎已經很少拿起針線,所有縫補、紡織不是他人代勞,就是以機器取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現正展出的「鏤繪集錦—緙繡山水人物特展」,展品以緙繡為主,刺繡為輔,策展時代跨越宋、元、明、清,…
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無聲詩—南宋的小品繪畫」特展,多為冊頁,與宮廷內苑常見的屏風、長軸作品相較而言,更像是傳統書畫的下午茶,非創作主流,但卻更顯功力,也是宋朝獨特的藝術形式。該展中,…
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日舉辦「文人畫最後一筆──溥心畬書畫特展」,吸引大量民眾前往欣賞。末代王孫溥心畬一生傳奇,渡台後落腳台北臨沂街,齋號「寒玉堂」,最後葬在台北陽明山。他的繪畫風格、治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