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簡化漢字陷中華文化傳承於危機!

漢字不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現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聲、會意字體。
漢字不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現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聲、會意字體。
Getty Images
第50期
溫月

前任行政院長劉兆玄先前在大學任教之際,有一次到大陸的某個博物館參觀時,把古文物上鐫刻的漢字一字一句都唸出來,使得旁邊的西方遊客大吃一驚:「老天!那不是兩、三千年前的文字嗎?怎麼現在還有人認得?」劉兆玄說:「這就是台灣長期堅持正體字的重要性了,因為這樣的文化底蘊使得台灣社會保存了幾千年前的活化石。」

漢字不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現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聲、會意字體。學習漢文的台灣人會正體字,沒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對於一般用字母和拼音書寫的人來說,能書寫千年前的漢語卻是件神奇的事!  

不只是符號,漢字具深刻內涵

漢字之美,讓書畫家們忍不住將漢字的內涵融入藝術,成就了漢字獨有的書法藝術,連大陸的書法家也捨棄斷手缺腳的簡體字,熱愛傳統漢字,使得正體字在大陸有死灰復燃之勢;日本更是把書法視為修身的課程,尊稱為「書道」。

其實,漢字不只是圖像符號,更具有深刻內涵。以「義」字為例,上面是個羊,羊溫馴又善良,可用來祭祀天地神明當供品。義下是「我」,「我」字是手持一種帶有鋸齒的兵器,後來假借為自我的我。「義」字上下合起來,是說為了美好的事物,把自己像祭品一樣無私地奉獻給神明。

「義」不是口號,幾千年來,它就圍繞在我們身邊,例如鄉下人家的二扇大門,一邊是「居仁」,另一邊則是「由義」。正體字已經把義的內涵,灌注在義字的筆劃當中,經過千百年的潛移默化,成為生命中深沉的一部分,在必要的時候,自然展現慷慨赴義的風範。因此,中國人重義,交朋友重義氣、談生意講信義、做官的維護正義,成為一種不言而喻的標準。

刪減筆劃,換來大麻煩

可惜中共統治中國後,以書寫有效率、易學易記為由,進行漢字簡化而產生諸多問題。簡化漢字主要有幾種形式,一種是省略,將字體省略一些筆劃或字形;另一是改形,將原來的字形改動成比較簡易的形式;再則是用代替法,用同音字完全取代了這個字。

筆劃簡單容易學習是簡體字的重要訴求,然而,事實上大腦學字認字時,是把一個字當作一個整體去學去認的,多幾筆、少幾筆並沒有甚麼影響。所以省略了的文字破壞了六書原則,如以「习」代「習」、以「飞」代「飛」等,文字的結構難以解釋,學習上反倒更加困難。

以飛為例,這是圖象一隻鳥高舉雙翅而飛,省略成「飞」,就光剩下一隻翅膀。完整的漢字講究形、音、義的結合,這有助於我們學習、辨認和記憶,但簡體字卻常常把這些造字的原理都簡化掉了,反而增加學習、辨認和記憶的難度。

又如「鳳」改為「凤」,無法從字中找到鳳屬鳥的線索;改「樹」為「树」,沒有土供樹生長,使得原字的結構遭到破壞,失去了原有的形體,造成識字的困難。

用代替的方式固然可以少學幾個字,但卻產生更大困境。例如以「面」代替「麵」,以致「面粉」不知是化妝品或食物,衍生不少問題,甚至與現有字詞混淆,例如:「後」與「后」同作「后」,有些人會以為「皇后」是「皇後」。更嚴重的是使用簡化字一字代多字,例如:「干」代替「乾」和「幹」,使得文言文一字多義,光從閱讀古籍去汲取先人智慧都成困難,使歷史、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發揚,陷於一種斷層的危機。

簡體字,可怕陷阱

如果簡體字是漢字的「減肥」,那麼很不幸地,它卻是一種減去健康與美麗的減肥方式。

舉例而言,現代許多研究表明音樂對人類的健康有莫大作用。這樣的認識在中國先秦時期即已廣泛運用,古代中國以五音治五臟,而從文字上看,治病之「藥」是以樂與草合文而成,草藥與草有關很正常,與樂相關,正可充分顯示古人對音樂於人體作用理解之深刻。但被簡寫成「药」,後人也就難以從字面上看出音樂治病的功能。而當「買」字簡化成「买」,以貝殼當錢幣的歷史文化也被減掉了。

何況漢字真有那麽「肥」嗎?

當「亲不見、产不生、爱無心」之時,簡體字的造字者究竟想把社會帶往甚麼方向?人民公社「亲不見」的歷史,已被歷史公認是中國曾有的悲劇,當鬥爭哲學強迫在社會上運行,「愛人」們為了自保,無情地相互批判,讓社會倫常迅速瓦解。當前沙塵暴、河川湖泊污染,曾經富庶的中國卻成了有生產危機的國家,台灣應該要向他們學習,還是引以為鑑?

全球漢文熱,闡揚中華文化好時機

對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地區如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北韓、韓國、日本等國家而言,漢字也幾乎承載著相同的歷史記憶。韓國20位前總理不久前聯合簽名上書青瓦台,要求加強韓國小學漢字教育;越南掀起的學漢語熱一直歷久不衰,報考中文系的考生年年爆滿;馬來西亞也興起一股學漢字的熱潮。越來越多的非華裔人士讓孩子接受華文教育,其人數甚至超過華裔學生。

現在的英國大學生,很難看懂莎士比亞的作品,是因為現在的英國人和三百年前的莎士比亞講的話不同,因為拼音文字隨著語言變化,文字也不同。可是台灣的學生能看懂一千年前的唐詩。1911年講台語的梁啟超跟講粵語的抗日文學家林獻堂,兩人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卻可透過漢字筆談相談甚歡。跨越時空的阻隔,漢字成為化解人類爭執最好的工具,生命力之頑強,走遍大江南北歷千年不變。

文字,是認識自我根本的鑰匙,也是一個民族文化命脈之所繫。幾度劫難,幾千年的漢文至今仍舊活著,正字體也還在通用中,這正是台灣予世界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大好機會。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2013年2月台灣大事
行政院宣布 核四問題將交付公投 行政院長江宜樺於2月25日突然對外宣布,將交由立法院發動全國性公投,決定是否停建核四,預計年中舉行。…
微醺寫下〈蘭亭集序〉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
現代生活「忙、盲、茫」,世事多變、壓力爆表、人際疏離……如何尋覓一方心靈的平靜? 人生遼闊,古往今來多少故事。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
現代版「木馬屠城」中共以網路向全球開戰
伴隨中國「病毒黑產業」迅速擴張,除了影響人們個人身家財產的安全外,這些電腦病毒木馬也為中共建立了向各國展開無孔不入的「網路戰爭」的利器。…
溫情滿人間
1.    洛陽17名大學生 網上募資救恩師 洛陽市宜陽縣韓城一中數學教師程華,25年間在韓城鎮十餘所小學、初中任教,他任勞任怨、…
郭元益 一根扁擔挑起百年糕餅生意
  談到「郭元益」,消費者心中閃過的印象就是台灣老字號喜餅店以及濃厚的傳統風格。可是如果來到郭元益位於桃園楊梅新成立的「綠標生活館」…
父親節隨筆
不似母親節有典故可循,父親節據稱是近年創造出來的。暫且不問製造的背景,這個被發明的傳統,讓世上所有的子女,有一個認真念起、…
立足香港 放眼兩岸
2010年年底,香港大學一項涉及兩岸三地的民調顯示,受訪者中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較半年前大升11個百分點,達36%,相反自稱為「中國人」…
通膨巨浪是危機?還是轉機?
近來油價高漲,許多企業都採取節約能源或是減少員工的福利的方式,來應對當前企業所面臨的危機。但是從許多客觀的條件判斷,似乎油價還沒有走到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