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多如牛毛,家庭作業沒完沒了,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特點。「應試教育」就是學生學習完全是為了考試。有專家認為這種僵化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大陸非常嚴重的問題,並且到了愈演愈烈的程度。這樣的教育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甚麼樣的記憶呢?曾在中國讀過小學後跟隨父母來到美國上中學、大學的李天源和張成道出個中辛酸。
一週上課六天半 寒暑假也不例外
在中國一直讀到初中三年級的李天源和只上過小學四年級的張成都有同樣的感受:生活在中國的童年沒有甚麼空閒時間,被管得很嚴、逼得很緊。
天源說:「我所在的小學,從四年級開始就有晚自習,每天早上7點上學,一直到晚上5點半才能回家。到了初二,晚自習延長到晚上7:40。每週只有星期日下午休息,還要準備下一週的作業和考試。」可憐的中國中學生,竟然一週只有半天休息的時間。
不僅如此,本來應該讓學生休息的寒暑假基本也全部用來「補課」了,而且和平時一樣,一週只休息半天。當時教育管理單位說要「素質教育」,不許學校給學生額外加課,可是各個學校為了升學的名聲,還是在背地裡盡可能地上課。天源說:「我記得有一段時間的週末和寒暑假,所有的學生和老師都要走將近1個小時,到郊區的一所很破舊的學校上課,原因就是不會被市裡面查到。」
上學只留下痛苦的回憶
天源對在中國上中小學時所學的一些課程也沒留下甚麼好印象,他說:「很大一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死記硬背中。如政治課,要一遍遍地背誦那些個沒用的教條,但為了考試,硬是得整本整本的背。我需要把教科書和練習冊上的問答題一個字不差地背下來,大塊的時間就花在這個上面了。」
張成認為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在北京學習是很艱難的。張成記得他當時是一個普通學校的學生,而且學習成績相當好,但老師並不是特別喜歡他。
張成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老師非常嚴厲,在課堂上他們必須遵守老師的每一條規則──保持安靜、發言、起立、坐下,老師告訴做甚麼,就得做甚麼。雖然老師不會總是正確,但小學的孩子沒有甚麼反抗的餘地,甚麼也做不了,都怕老師。張成說:「一天,我們的老師在批改數學作業時生了氣,把我們的數學作業本扔到地上,我們只好去把作業本撿起來,改正後再交給她。好幾次我發現我的數學沒有失誤,所以我把作業又抄了一遍交給她。我的答案本來就是正確的,老師卻不會承認她的錯。」
張成感覺從二年級開始,上課時間突然變得很長,功課也越來越多。他說:「對北京學校的一個獨特的印象是在學校的時間很長,似乎沒完沒了,而且這段時間似乎總是過得那麼慢。有時我發現自己看著窗外,想像著外邊是如何美好,彷彿我被困在一個監獄裡,渴望逃脫。」
孩子心理負擔重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最近中英兩國專家聯合對浙江9所小學2,191名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三分之一的中國小學生因學校和家長的雙重壓力而存在心理問題,絕大多數學生不堪學業重負,有相當比例的學生還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體罰。
美國得克薩斯理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藍雲分析:中國學生負擔過重、壓力過大的問題多年來一直存在。家長和老師也許平心而論,未必想對孩子加這麼大壓力,但是現在升學的競爭無比激烈,他們不得已只能對孩子施加壓力。藍教授有四4:「這事關一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問題。就是我們這個社會怎麼來定義成功?真是很難講。這個社會裡面如果你沒有高等教育,老實說想要改變命運是很難的,尤其是對那些家境不怎麼好的孩子。現在中國大學的錄取,一般還是用考分做唯一的標準。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和老師不管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也好,為了自己的表現也好,來加重孩子的壓力好像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藍教授十分無奈:「我有時候回國看那些孩子,回家就開始做作業,一直要做到九、十點鐘,有時候還做不完。」
香港《開放》雜誌執行編輯蔡詠梅表示,中國的孩子為了考試,面對這樣一種填鴨式教育,孩子的壓力很重,失去了童年的孩子那種應該有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