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一向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相對重視和依賴出口的結果,也使我國出現出超太大以及國內建設和生活品質低落等問題。因此國內常有要發展內需,乃至以內需成長來取代出口成長的主張。若只是含糊地講,出口和內需當然都很重要,發展內需也必然是對的。但要落實到具體政策時,須要對事實有更精確的瞭解,才能判斷多高的出口或內需成長率才是合理而可達成的目標,以及怎樣的方向才是出口和內需正確的發展途徑。
出口對經濟貢獻不能只看出口金額
最近有些人士認為我國的出口成長率太高,經濟成長太依賴出口或出超,因此應該讓新台幣升值以抑制出口並提振內需,並改藉內需來帶動經濟成長。但這種看法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本文只先討論出口成長要如何衡量的問題。本文要指出的問題是,在出口品的附加價值率不斷下降的趨勢中,用出口金額或實質出口金額來計算的出口成長率,都可能高估出口成長對經濟的影響或貢獻。
出口成長率多高才最好,並沒有一個公認的或客觀的標準,所以也很難簡單地認定。那些認為出口成長太快或經濟成長率太依賴出口的人士,主要是依據近十多年我國出口成長率遠高於經濟成長率,以致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有節節上升的現象,而認為我國出口成長太快。
由1999年到2008年之間,我國平均每年的實質出口率約8.8%。若GDP的其他構成因素,也就是各種支出和進口都不改變,光這項出口成長就可使我國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約4.9%。也就是平均每年出口成長貢獻的經濟成長率高達4.9個百分點。而我國在這段時間平均每年的實質經濟成長率僅4.2%,比出口成長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還低。換言之,出口之外的內需和進口合計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竟是負的。這種現象於是使部分人士認定我國太依賴出口而忽視內需。
然而這種數字分析和想法卻是不正確的,因為出口品多半要用很多進口原料,因此出口增加而進口不變是個不切實際的假設。出口品要使用進口原料這個事實,也表示出口金額並不會全部變成我國的所得,進口原料那部分是變成外國的所得,並不會對我國的經濟成長做出貢獻。
所以要正確評估出口在我國所得中的重要性,以及出口對我國經濟成長的貢獻,我們不能只計算出口金額或其成長,而是須把出口中所含的進口品扣掉,只計算出口金額歸屬於國內所得或附加價值的那一部分。
用簡單數字就能講清楚
用簡化的例子來看,若一件100元的成衣從最基本的絲和其他原料到最後的加工包裝都是在國內生產而不用進口原料,也就是國內附加價值率為100%,則每出口一件我國人民就多賺100元,所有出口金額都可算成出口對我國所得的貢獻。若生產方式不變,而我國出口量由100件成長為120件,則出口成長率是20%,我國由出口而得到的所得也由1萬元增加到1萬2,000元,即增加20%,出口對經濟成長貢獻了20件成衣也就是2,000元。出口成長愈快,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也就愈大。這即是前段中計算出口對經濟成長之貢獻的算法。
然而若每件成衣中有40元是進口原料,只有60元屬於國內的生產和所得,則出口量由100件成長到120件雖使出口值同樣由1萬增加到1萬2,000元,出口成長率一樣是20%,但國人由出口得到的所得卻只由6,000元增加到7,200元,只增加1,200元而非出口增加的2,000元。
再進一步看,若原先我國出口成長如第一個例子不用進口原料,但現在卻如第二個例子用40%的進口原料,即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價值率由100%轉為60%,則出口由100件成長為120件,出口值同樣由1萬成長到1萬2,000,成長率同樣20%,但國人由總出口中賺到的所得卻由1萬元降為7,200元,出口成長非但沒有幫助所得成長,所得反而減少。換言之,當出口品的附加價值率下降時,我們若直接用出口的成長率來估計出口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將會高估甚至嚴重地高估出口的貢獻。
近十年我製造業附加價值下降多
過去十年我國實際的情況不像上述例子那麼誇張,但出口品的附加價值率的確下降甚多,而使出口對經濟成長或國內所得的實際貢獻遠低於只用出口金額的變化來推估的貢獻。
由於產業外移,有很多產品在我國進行的生產大幅縮減,例如筆記型電腦以前在我國幾乎組裝到全部完成才出口,但現在大部分後段生產卻都移去中國,我國只出口其中的一些零件,因此製造業產品在國內的附加價值率很可能下降。另外由於國際競爭激烈,各種產品的利潤率也下降,並使附加價值率也隨而下降。
結果我國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由1999年的27.8%降為2008年的18.48%。下降幅度約三分之一。換言之,這段期間我國出口成長若小於三分之一,我們由出口賺到的國內所得或附加價值甚至會減少。
主張抑制出口太草率
依台灣經濟研究院的推估,我國製造業的出口在這十年雖然成長了108.7%,但其直接創造的國內附加價值或所得卻只增加54.8%。出口帶來之所得的成長率雖仍高於整體經濟成長率,但只有總出口金額成長率的一半。所以那些只依出口金額快速成長來認為我國太依賴出口的人士,顯然高估了出口真正的成長和其貢獻。
台經院這項推估只估計了出口直接創造的附加價值,而未包括出口品使用之國產原料零組件之中所含的國內附加價值或所得。原則上我們該把這些間接創造的所得都算進來。不過由於國內附加價值率的降低是多數產業的共同現象,而產業外移也造成國內產業關聯效果的減少,因此即使詳細估計出口直接和間接帶來的國內所得,其成長率必仍遠低於出口金額的成長率。
所以在我國產品附加價值率快速下降的情況下,用出口金額或其成長率,都可能高估出口的重要性及其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若有人依這種不正確的印象或高估的結果而主張要用升值或其他手段抑制出口,可說是太草率。
不過出口直接的貢獻或重要性雖然不像只用出口金額來看時那麼大,我們也不能忽視出口的間接貢獻。實際上消費和投資等國內需求都和出口有密切的關聯,出口若不增加,國內需求多半不易增加。把這些間接影響考慮進來,出口還是經濟成長極重要甚至最基本的因素。這些問題留待日後再討論。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