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
旅行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旅行對於歐洲人來說,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英國碰到的歐洲朋友,即使家中有小嬰兒也要去旅行;他們的旅行並非景點式的趕場觀光,更貼切地說是渡假。朋友Catherine的老大八歲、老二五歲,第三個寶寶才三個月大,我很好奇寶寶這麼小,還計畫去旅行嗎?Catherine說:「是的,已經訂好要去義大利的一個小島,一家五口,這樣可以休息。」
輕鬆渡假的歐式旅行
對於歐洲人來說,旅行是一種休息,換個場景遠離工作。歐洲朋友往往是租一個房子,或是訂一個飯店,並不會想要帶著小嬰兒趕行程;小嬰兒在歐洲式旅行中,除了往返的舟車勞頓外,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仍然在異地過著規律的生活。
曾經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山月村入住,觀察到一個外國家庭的「歐式旅行」:早上離開時,看到爸爸帶著兩個約莫一歲與三歲的孩子在陽台上玩耍,小的在陽台爬來爬去,大的偶爾跟入住的其他孩子踢踢球;傍晚,那位爸爸仍然在房前的陽台上溜小孩,媽媽跟一位阿姨背著登山小背包健行回來。
我也曾經帶著孩子到英國劍橋、巴黎、德國拜訪朋友,甚至到訪奧地利、瑞士地區的景點。但孩子能走路後,不論到哪個景點,他最愛的就是「遊戲場」。而在這些景點,很妙的是,也一定都會有遊憩設施,包括搭纜車等候的地區、觀光湖畔邊、巴黎的蒙馬特等。
最近旅居英國的朋友說,每回出門旅行途中,對低年級兒子感到最抱歉的是,很少有機會能讓他到遊戲場玩耍。遊戲場真的太重要了。
學齡前小孩的旅行
若問異國旅遊對學齡前小孩有甚麼意義?我的答案是沒有差異。
父母想借由短暫的異國旅遊對學齡前孩子創造人生的重大影響,那或許只能滿足父母的想像。學齡前兒童需要規律的生活以及與環境的接觸互動,因此想要跟學齡前孩子一起旅行,三歲以下建議選擇交通60分鐘以內可以到達的景點;對於嬰兒,需要減少奔波且持續規律的生活作息;三到五歲的孩子,則建議選擇交通時間150分鐘以內的景點,並且一定要考量可以讓孩子跑跑跳跳且安全的場所,交通工具建議以火車為主。
在草地上丟飛盤不論國內外都是孩子們的最愛。
親近大自然的生活旅行
最近網路流傳一個孩子十歲才進入教育體制,在這之前跟著台灣媽媽與德國爸爸在海上生活,然而這個孩子在天文、科學、地理等項目,卻能超越同年齡的孩子。這顯示生活中的教育遠比坐在學校讀紙本書來得影響深遠,特別是像塊海綿的學齡前孩子。
因此,孩子還沒上學之前,最棒的旅行就是接觸大自然。並不是要把大自然所有的知識放到孩子的小腦袋中,而是讓學齡前的孩子有機會摸到不同的樹皮、把玩不同形狀的樹葉、看到不同的小昆蟲,並且有機會用雙腳接觸沙灘、海水與草地。住家周邊的綠地、公園、動物園都是很棒且省錢的場所,讓孩子有機會在草地上、沙堆裡赤腳踩來踩去,建立他對環境的感知,也可以發展孩子身體的協調性。
英國劍橋大學周邊的遊戲場。
到了四歲多的孩子,若爸媽覺得自己仍有不足,建議可以花點小錢帶孩子去參加環境教育活動。台灣的環境教育活動非常豐富,坊間有很多組織不定期推出生態介紹、昆蟲觀察、野外教育等活動。比如新北市石門的阿里磅森林農場,由六十個家庭以「定存大自然」為理念,讓園區能維持自然原始的風貌。裡頭住著許多昆蟲、青蛙還有鳥類,是一個一轉頭很難不看到昆蟲的森林。孩子們藉由專家介紹,更了解這些蟲蟲蛙蛙的生態。我們不懂的,就讓懂的人來引導孩子。
有恆心的父母可以長期參與荒野保護協會及旗下炫蜂團組織,與其他愛好大自然的家庭一同成長。或帶著孩子一同在土地上耕作,用健康的農法種出安全食物。相信孩子長大後一定不會說西瓜是長在樹上,蘋果是長在土裡。
每天30分鐘走路旅行
兒子飯糰四歲多時,讀書的幼稚園離我們家走路約15分鐘左右。從家裡走到學校的途中會經過人行道與其他社區,那段時間裡,我每天都會像是唱片跳針般,依樣告訴他路上的植物好特別、好美喔,或是問他有沒有看到樹木的果子、A樹跟B樹哪裡不太一樣等問題。學校旁的植物有楊桃、桑葚與香蕉,可以吃的植物是我們時常駐足的地方。會這麼做是源於我認為五官的刺激對學齡前孩子來說最重要,培養小小孩子的敏銳的觀察力,比起讓他記得那棵樹叫甚麼名字來得根本。
孩子還沒上學之前,最棒的旅行就是接觸大自然。
但很可惜的,一年後,幼稚園轉到離家兩分鐘路程的地方後,這項每天的走路旅行就漸漸荒廢了。前些日子比利時朋友Sylvie也分享了類似的經驗:他雖然搬了家,但每天仍然走路20分鐘帶兒子去學校上學。Sylvie並不想幫孩子轉學,反而很享受這一段每天來回約40分鐘的走路聊天,而他也發現孩子培養出很能走路的體力,不曾喊累。
旅行絕對不是要花大錢出國才是王道,一年之中每位家長可以依照自己的生活步調,創造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旅行模式。這些大大小小的親子旅行,好比是開啟孩子創造力的鑰匙,而這把鑰匙正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