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本专栏的忠实观众,您应该会发现,前面六篇所述的六种面相,似乎并非描述六种不同性格的人,而是重复出现在某一位的身上。
根据我们的研究观察,通常这六种行为都是成群出现。虽然这些特质并非疾病,但用我们所熟悉的「症候群」这个字眼来说明,您就比较好理解了。
这些特质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特征,而非刻意发生的意识行为。例如,这群人只要放入一个群体之中,就自然而然想要与人互动,也自然而然会被外在刺激转移焦点。更有趣的是,如果未经提点,当事人多半很少会发现自己有这些下意识的行为产生,甚至还可能因为文化或环境的影响,选择刻意压抑。例如,在华人的教室文化中,上课其实是不能与人互动的,这群人只好压抑自己想与他人沟通的冲动。压抑不住者,就会被视为坏孩子或问题儿童。
不过,如果你够细心,愿意长期观察这一群人,当他们放松警戒、显露自我的瞬间,你就会发现这些特质的确是成群出现的。
这一群人的潜意识行为,我们发现主要受到体内大大小小的「神经系统」所影响,其中位于心脏附近的神经系统,是最主要的影响来源。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称呼有这些行为症候群的人为「心型人」。
过去有许多心脏神经系统影响大脑判断的研究,都十分有趣。例如,过去有研究发现,如果在吊桥上做访谈调查,结果受访者向异性访员要电话的比例居然变高了,原因居然是大脑将怕死的反应(心跳加速)误会成小鹿乱撞了,结果平时可能没兴趣的异性访员,眼下看来居然是十分有魅力。
在另一个研究中,替受访者注射肾上腺素使心跳加速,接着观看一部喜剧片,结果心跳加速者认为该片好笑的程度居然也比未注射者要高。
当然也有反向的研究。美国一个权威的心律研究机构发现,如果透过冥想等训练将心律恢复平稳,学生的学习成效居然比心律混乱时来得要好。
目前,潜意识特质的辨识最精准、也最快的方法,就是透过声音频率的辨识(原理就不在此赘述,请上网参照陈加屏博士所提出,一套被称为TPD(Thinking Process Dynamics)理论的研究成果),否则光靠行为观察,我们很难分辨这是潜意识主导的行为,还是意识主导的行为。
尤其是我们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多半能清醒地让意识主导自己的行为,而不会放纵潜意识干下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那么也就更难靠观察判断了。(美国知名顾问Fred Kofman曾写过一本畅销书《清醒的企业》(Conscious Business),其中如何判断一个人清醒与否,正是要看他的意识是否凌驾潜意识。)
因此,我们提供的六项特质症候群,虽然无法精确地分辨真伪,或是判断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但如果经过长期的观察,其中有高达四到五项特质显露出来,大概可以有高于五成的机率判断此人为心型人了。
问题来了,如果您认为经常与您在职场上有密切互动的人是心型人,那么该如何正确地与他互动呢?
基本上,职场上的关键互动行为不外乎说服、检讨,以及冲突时的安抚。而潜意识观点的互动术,并非在于操控别人的潜意识(这样是很不道德的,我们也不愿意往这个方向思考),而是减少潜意识的「误会」,避免因此扭曲了原本要沟通的内容。
对心型人来说,由于他们容易与外在事物连结,因此为了避免他们连结到负面的事物而产生不必要的戒心,在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中谈话,可以避免很多冲突。
此外,由于他们喜欢连结的特质,尽量采用「我们」作为发语词,会比「你」来得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最后,心型人的情绪容易被刺激与激发,所以把焦点集中在他们的情绪上通常于事无补,例如不断地质问对方为何生气、问对方对事情有何感想等。应该尽量把焦点放在发生「事实」(不是对方诠释事实的感觉),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会更有助于彼此的沟通。
心型人的行为症候群
心慈面软的人际关系追求者
一心多用的快速转焦者
一加一大于二的创意拼贴者
身心一元,感受敏锐
随性所致,活在当下
人中学,师如友
戴士杰
戴士杰为慎思顾问公司创办人。取得中山大学MBA学位后,立志从事顾问工作。曾担任报章杂志专栏作家,着有《向司机学管理》一书。目前在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授课,并任教于高雄应用大学。最近着迷的议题是人类的潜意识性格。
他定位自己是个「领路人」,领着人们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则是一个「大忙人」,身兼创业家、作家、教师三职,彻头彻尾的工作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