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最近正在醞釀一個改革措施,該校畢業生除了拿到畢業證書之外,還有另外3張證書,包括成績證書、能力證書及人格證書。其中,「人格證書」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響,有人支持,但絕大多數人反對。
上海交大將向學生頒發人格證書,作為學生人格健全與否的鑑定憑證。人格證書評鑑的是甚麼?上海交大宣傳部一名官員解答說:「人格證書包括學生的心理素質、基本價值觀和人際關係三方面。」
上海交大還提出了學生人格的評審過程,首先是班級考核,由班委會考評或學生「互評」及「自評」;隨後由學生所在學院、社團來給出意見;在最終評定環節,學校將成立專門委員會對評定結果進行審核。這個消息一出,立即在網上引起了很多爭論。
面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現實,許多網民表達了對人格證書的擔憂。有篇〈人格豈能通過證書來衡量〉的文章質疑,交大憑啥給學生發「人格證書」?「人格證書」的公信力又如何體現?也有的學生認為現在許多學校本身的校風就不正,這樣的學校發的畢業證書都有許多水分,人格證書就更不用說了。
《天府早報》報導,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三學生張鑫認為,給高校學生頒發「人格證書」是否客觀有效,值得打上問號。在班級評價中,一般情況下同學間只會寫對方的優點,缺點都會忽略。畢竟大家一起生活了4年,很少有人拆同學的台;學院評價中,他們對學生的認識很可能僅限於一張成績表,不可能得出客觀的判斷;更不要說學校的審核了,每年那麼多學生畢業,數量有限的老師怎麼去審核?
「由於評判難度大,出台『人格證書』這一措施難免將帶有走形式和虛假的成分。」學者袁庭棟道出了自己的擔心。他認為,上海交大的此項措施很可能徒勞無功。「評判大學生的人格不像是測量他們的跳高成績,沒有一個量化標準。簡單地用『五分』、『四分』或『合格』、『不合格』來評判人格,其實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專欄作者章天亮博士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古時候,人格的形成其實是從小時候抓起的,古時候的小學,學進退打掃皆禮儀的東西;大學的時候,學儒家的經典。3歲看老,就是說很多人格的形成是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所以到大學的時候才做人格的測評,時間已經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