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愛子不教猶為不愛 教不以善猶為不教 - 古人教育以德為重

愛子不教猶為不愛 教不以善猶為不教 - 古人教育以德為重
Getty Images
第71期
倪健哲

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解惑之前,必須傳道、受(授)業,而傳道在前、授業在後,可見教授作人道理以及正確的道德觀,比教導知識更加重要。

隨著時代開放,教育也出現種種弊端,許多專家學者們發表各種研究或理論,或是提出法案想要補救,效果亦有限。然而翻開古書,卻能看見老祖宗們教育的智慧。

「程門立雪」──尊師重道的典範

身為學生,怎麼樣才是真正的求學精神?《宋史‧楊時傳》記載:「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宋朝人楊時,為了豐富自身的知識,放棄高官厚祿,來到河南穎昌拜當時有名的道學家程顥為師。之後,程顥死了,楊時也年屆四十,不過依然立志於學、刻苦研究學問,並且轉而向其弟程頤求學問。

楊時與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師,程頤明知他兩人前來,卻故意裝睡,不予理會。兩人看見程老先生正在休息,也不出聲打擾,就站在一旁等候。過了大半天,程老先生醒了,看見兩人還站在面前,便吃驚說道:「啊!你們兩位還沒走啊?」這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深,可見時間之久,但是兩人卻沒有不耐煩或是疲倦的樣子。這就是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也是尊師重道的典範。

韓愈〈師說〉:傳道、受業、解惑

學生尊師重道,前提是教師必須成為學生敬重之人,如何成為讓人敬重的教師?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師說〉,文章開頭便寫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並非天生就擁有學識,自然會有許多疑問,有疑問不向老師求學,則不得解答。因此教師的責任,即為解惑。而在解惑之前,必須傳道、受(授)業,而傳道在前、授業在後,可見教授作人道理以及正確的道德觀,比教導知識更加重要。

文章也說到:「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父母疼愛孩子,就會為其找好老師,然而如果只有教授詩書中的文章句子,而沒有學習其中的道理與深意,沒有「傳道、解惑」,那就不能算是師者了。

古人重家教,父母長輩要做得正

由以上兩段話得知,除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德育」,也就是所謂的「道」。古人認為,教育正確的道德觀,才能有用地學習知識。這一點即使由現代的觀點來看也是有道理的。

其實,教育的起頭並非從學校、老師開始,而是家庭。從哲人書中不難看出,古人相當重視家庭教育。《禮記‧大學》中寫道:「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總之,要安天下、做大事,一切皆從「家」開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視,而且看重的是整個家,不僅止於下一代,父母長輩都要做得正才行。

明代方孝孺說:「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疼愛孩子卻不教育他,等於不愛;如果不教導善念良知,等於沒有教育。這樣的觀念,現在來看也相當受用。

綜合以上幾點看來,教育的問題並非單方要求就可以解決,而是必須由教師、家長、學生互相配合,才能擁有完整並理想的教育環境。學生必須尊師、教師給予正確的道德教育、家長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如此可成為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教育不只是拿高分、考名校的工具,而是維持社會祥和與國家安定的根本正道。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郵政博物館 縱橫兩千年郵驛古今世界
中國的郵驛制度始於何時?岳飛一天收到的十二道緊急金牌如何運送?哪個朝代出現最早的郵筒?世界第一枚郵票長怎樣?最貴的郵票又是哪一枚………
蒜頭糖廠蛻變展風華
午後的嘉南平原,天朗氣清,蒸溽的熱氣伴隨我們來到嘉義的蒜頭糖廠。因此地早年聚集很多有錢人家,算來是頭,即稱「算頭」;後這個村落通稱蒜頭村,…
香港主權轉移11週年
正當台灣因為馬英九當選總統加速兩岸統合步伐,中國觀光客在7月4日駕臨台灣,是福還是禍引發激烈爭議時,7月1日,…
旱災肆虐全球 歐洲「饑餓之石」示不祥之兆
2022年全球持續嚴重乾旱,不僅從中國延伸到歐洲,美國加州農場也傳出重大災情,食物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受到壓力的全球貿易系統不堪負荷,…
加拿大布查特花園紀行
布查特花園堪稱「花卉博物館」,廣受全世界園藝愛好者的青睞。以前曾在名不見經傳的日本三重縣鳥羽市,參觀過一個內容豐富的「海洋博物館」。…
懂得感恩 身心更健康
人生追求甚麼?有名、有利,都不如擁有「健康」實在。錢能買藥,卻不一定買得了健康生活。 感謝神、感謝他人,或僅僅有感恩之心,多說「謝謝」,…
「馬習會」對台灣政治影響有多大?
11月7日的「馬習會」,不少觀察者都用放大鏡找尋其積極意義,比如習打破兩岸領導人不相見的慣例,互稱「先生」,因此算是承認一國兩府的平等地位…
東莞千餘兒童失蹤 父母無奈巡街
「我親愛的寶貝,你離開媽媽已經486天,寶貝你一定覺得奇怪怎麼會離開媽媽?媽媽沒有離開你喔!媽媽的心永遠都會跟你在一起,媽媽真的很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