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愛子不教猶為不愛 教不以善猶為不教 - 古人教育以德為重

愛子不教猶為不愛 教不以善猶為不教 - 古人教育以德為重
Getty Images
第71期
倪健哲

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解惑之前,必須傳道、受(授)業,而傳道在前、授業在後,可見教授作人道理以及正確的道德觀,比教導知識更加重要。

隨著時代開放,教育也出現種種弊端,許多專家學者們發表各種研究或理論,或是提出法案想要補救,效果亦有限。然而翻開古書,卻能看見老祖宗們教育的智慧。

「程門立雪」──尊師重道的典範

身為學生,怎麼樣才是真正的求學精神?《宋史‧楊時傳》記載:「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宋朝人楊時,為了豐富自身的知識,放棄高官厚祿,來到河南穎昌拜當時有名的道學家程顥為師。之後,程顥死了,楊時也年屆四十,不過依然立志於學、刻苦研究學問,並且轉而向其弟程頤求學問。

楊時與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師,程頤明知他兩人前來,卻故意裝睡,不予理會。兩人看見程老先生正在休息,也不出聲打擾,就站在一旁等候。過了大半天,程老先生醒了,看見兩人還站在面前,便吃驚說道:「啊!你們兩位還沒走啊?」這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深,可見時間之久,但是兩人卻沒有不耐煩或是疲倦的樣子。這就是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也是尊師重道的典範。

韓愈〈師說〉:傳道、受業、解惑

學生尊師重道,前提是教師必須成為學生敬重之人,如何成為讓人敬重的教師?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師說〉,文章開頭便寫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並非天生就擁有學識,自然會有許多疑問,有疑問不向老師求學,則不得解答。因此教師的責任,即為解惑。而在解惑之前,必須傳道、受(授)業,而傳道在前、授業在後,可見教授作人道理以及正確的道德觀,比教導知識更加重要。

文章也說到:「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父母疼愛孩子,就會為其找好老師,然而如果只有教授詩書中的文章句子,而沒有學習其中的道理與深意,沒有「傳道、解惑」,那就不能算是師者了。

古人重家教,父母長輩要做得正

由以上兩段話得知,除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德育」,也就是所謂的「道」。古人認為,教育正確的道德觀,才能有用地學習知識。這一點即使由現代的觀點來看也是有道理的。

其實,教育的起頭並非從學校、老師開始,而是家庭。從哲人書中不難看出,古人相當重視家庭教育。《禮記‧大學》中寫道:「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總之,要安天下、做大事,一切皆從「家」開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視,而且看重的是整個家,不僅止於下一代,父母長輩都要做得正才行。

明代方孝孺說:「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疼愛孩子卻不教育他,等於不愛;如果不教導善念良知,等於沒有教育。這樣的觀念,現在來看也相當受用。

綜合以上幾點看來,教育的問題並非單方要求就可以解決,而是必須由教師、家長、學生互相配合,才能擁有完整並理想的教育環境。學生必須尊師、教師給予正確的道德教育、家長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如此可成為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教育不只是拿高分、考名校的工具,而是維持社會祥和與國家安定的根本正道。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川金會」成敗與雷根
川普與金正恩見面是全球性新聞,它關係到北韓能否放棄核武,涉及東北亞和平,更事關美國全球戰略。美國和北韓是兩極:一是自由世界旗手,…
平凡人的不平凡舞台 蝦皮讓賣家有機會以小博大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21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有高達九成消費者常在綜合型電商平台進行網購,…
「大丈夫」該怎麼對待老婆
「娘娘腔」對男子而言,通常是一個貶抑之詞,男子喜歡被人稱讚為「大丈夫」。 春秋齊人晏嬰,聰敏機智,行徑恰如大丈夫,因而名留千古。…
中國富人 新加坡避險
香港一直是中國富人轉移資產的首選地,有很多中國富人在港置業和購買各類資產。在北京強推《香港國安法》後,資金開始離開香港。 據美國《…
非法移民成律師 反對派勢單力薄
1月初,加州高等法院裁定,移民身分和種族、宗教一樣,不應該成為否決非法移民成為律師的理由,非法移民加西亞(Sergio Garcia)…
不動產價格大漲大跌都不好
政府最近講了不少要打壓房地產價格的主張。不管官員這些打房的談話是否真心和是否有效,國家被迫要打房,就是很不好的現象。 房地產價格的上漲、…
統戰新目標 「歐美同學會」成立中共黨組
中共中央辦公廳8月3日發布了《關於加強歐美同學會(留學人員聯誼會)建設的意見》文件(下稱《意見》),要求海外「歐美同學會」成立中共黨組,以…
精緻農產,玩出新「米」樣
米,一直是台灣最富有草根性、也最能代表台灣人精神的傳統農作。在古早的窮苦人家中,吃白米飯甚至是種幸福享受。隨著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