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的「馬習會」,不少觀察者都用放大鏡找尋其積極意義,比如習打破兩岸領導人不相見的慣例,互稱「先生」,因此算是承認一國兩府的平等地位;也有批評馬英九懦弱,只強調了「一中」,卻忘記了「各表」,錯失表達台灣意願的良機。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批評說,習近平完全不顧及台灣民意。
本人認為,馬習會的主旨是習近平想藉機向台灣宣示其一貫立場,表達對國民黨的支持,給蔡英文施加政治壓力。其餘種種猜測,大抵是觀察者發揮想像的一種詮釋。但「馬習會」因各種詮釋的烘托,顯得非常重要。
習近平為何要在此時此刻舉行馬習會?
很多評論者誤將馬英九看作會議主角,認為他可以挺起腰板來表達台灣意見。基於此,《蘋果日報》評論挖苦說,馬英九需要這個會見,認為這次會見可以讓自己留下一點政治遺產,加之北京許諾的馬習會第二回合,因此興奮不已,以至飲至微醺。
其實,馬英九只是配角,他是否需要這次會見並不重要,北京從來就不會考慮馬英九包括任何台灣領導人的需要。這次舉辦馬習會,只因習近平需要這次會面,而且就是此時此刻需要。
習近平的需要可以概括為兩點:
一是藉此次會面向蔡英文女士與台灣人民宣示,台灣要認清自身地位,即台灣是北京的政治附屬。北京猶恐解釋得不清楚,在馬習會後,專門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再度發言闡釋:「九二共識」之所以如此重要,在於體現一個中國原則,清晰界定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表明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而是一個國家內部的關係。北京不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
二是表明,在台灣的政治勢力中,北京只認國民黨,不認民進黨。在會談中,習近平對馬英九和國民黨表示支持,希望他們能牽制民進黨。這一會面潛在的含義是,北京意識到,過去十多年來用經濟促統一,並不能邀買台灣民心,現在還得回到善意對待台灣政府這樣一個基本點。
這一點有點小作用,比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馬習會後不久訪問美國,得到了與蔡英文規格相等的接待。美國這一姿態不僅提振了在美藍營台僑的信心,也多少提振了國民黨的士氣。
習近平為何不重視台灣的民意?
蔡英文女士對馬習會深表失望。她指出,「馬習會唯一達成的效果,是在國際舞台上,企圖用政治框架,框限未來在兩岸關係上人民的選擇」。美國《時代周刊》亦有相同的評論,指出大陸說自己關心台灣,卻拒絕台灣掌握自己尊嚴的期望。如果習近平想贏得台灣,就必須贏得台灣2,300萬人的心。
台灣內部對「馬習會」有不同的聲音,而中國基本上不可能考慮台灣民意,正如同他從不考慮本國民意一樣。Getty Images
在民主國家,上述批評百分之百正確,但中國恰好是世界專制極權國家的「帶頭大哥」。要求習近平考慮台灣民意,應該是出於不理解習近平的權力從何而來。權力從來只對權力的來源負責,習近平的權力來自於中共黨內授受。因此,習近平絲毫不會考慮台灣民意,如同他從不考慮本國民意一樣。
那麼,中共政權究竟相信甚麼?相信實力,無論是國與國的關係、政府與人民的關係,不是憑契約規定的權利與義務加以規範,而是憑實力,這實力主要是武力與經濟實力,武力可以恫嚇人,經濟實力可以讓人彎腰。中國歷史上除了少數明君如唐太宗等人,認識到民意的重要,提出「水舟理論,「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般情況下,民意之類不在考慮之列,讓民眾吃飽喝足,維持不飢不寒,就算好君王了。到了中共統治時期,更將民意視為可操控之物,發展到網路時代,僱用大量「網絡輿論引導員」(因每發一帖付酬0·5元。俗稱「五毛」),製造虛假民意,在網上混淆視聽。因此,與中共談「民意」,無異於對牛彈琴。
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並非台海關係的決定因素
北京政府排斥民主制度,必然輕視民意。經濟利誘、滲透控制和武力威脅三大手段是中共港台政策的核心。對香港的統戰,北京走以商界精英為目標的上層路線,獲得很大成功。因此,中共發揮其香港統戰經驗,在台灣採用「以商制官」,並以國民黨的政、軍上層為統戰對象。台灣民主的草根性特點,北京當然也看到了,採用大量購買台灣農產品的方式,來安撫本省的台灣草根。
中共認為,台灣人重利益輕原則,只要讓台灣商人有錢可賺,就可以牽著台灣鼻子走。《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曾自信滿滿地說,「整個世界都在加強同中國大陸的聯繫,歐洲一個個老牌帝國也放下架子……看看蔡英文一旦上台之後靠甚麼來推動台灣的經濟,將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台灣以往對大陸經濟的依賴確實是其致命弱點。但是,北京將經濟當作羈縻台灣的主要手段,本身也有很大的侷限性,這侷限就是:一旦中國經濟出現問題,北京將失去吸附台灣的魅力。近三年以來,中國經濟江河日下,資源型產業的支柱煤炭企業已經關閉了48%,製造業紛紛破產,外資紛紛撤退,失業大潮一波接一波湧現,房地產泡沫隨時可能破裂,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經濟衰退期。大陸的鐵桿擁抱者、富士康老闆郭台銘都已聞出味道不對,最近公開說「不能對大陸過於依賴」。
中國經濟的衰退,從客觀上幫助台灣擺脫過去20年來對大陸過度依賴的不利狀態,因為台商不得不從大陸遷移至其他國家投資。北京「以商制官」這招,對台灣下一屆政府不見得好使。
馬習「歷史性會晤」對台灣選情影響不大
馬習會的目標,是想讓台灣人認清「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台灣畢竟不同於香港,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已經存在了60多年。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中,台灣民意將決定政治走向。大陸對台政策越積極,在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心目中引起的反感越強烈。
不管北京的「統戰」技巧有多高明,都難以駕馭台灣現狀:以2014年「太陽花學運」為標誌,35歲以下的台灣新公民正式登上歷史舞台。被稱為「太陽花世代」的台灣青年,成長於台灣解嚴之後,自幼接受自由民主的熏陶。他們只要對中共的意識形態及政治控制有所了解,就產生排斥心理。這個世代在台灣被公認為「天然綠」,人數據說達500萬之眾。隨著他們政治參與熱情及能力的增加,台灣政治生態將發生極大的變化。有人預測,在明年1月16日的選舉中,除了以前常見的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之外,綠黨和新成立的社會民主黨結盟、台灣本土意識強烈的時代力量將和民進黨聯手。
蔡英文近日公布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在台灣選舉史上前所未見,該名單納入了相當比例的社運人士和專業界人士。如果明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將以此為人事基礎組閣。因此,觀察人士預測,明年台灣將不再是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政黨輪替,而是民進黨與台灣公民社會聯合執政。
面對具有更廣民意基礎的台灣政府,中共對台統戰策略得重新謀劃。從「搞惦」(搞通)幾個核心人物變成要「搞惦」很多人,難度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