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13歲,剛考上省立女中。
這可是巷子裡的大事,然而印象中,長輩們似乎沒有特別高興。那個年代的小漁村不作興讓女孩兒讀太多書,外公說女孩子家識字就可以了。倒是妹妹及表妹們可興奮了,直嚷著要小阿姨帶我們到外澳大阿姨家渡假去。
我穿上還沒繡上學號的藍色校服,小阿姨神氣地帶著我們這群小蘿蔔頭搭上開往台北的火車。坐在木板座位上,大夥兒一路上吱吱喳喳,我的心就像嚐過糖葫蘆般甜蜜又開心!
下了火車,車站沒有收票員,我們往海邊奔去。緊鄰沙灘的馬路上,一個簡陋的木搭棚子裡,大夥兒好玩地搶著喝口茶水,也沒想過該謝謝供茶伯伯的愛心。
海邊的小竹屋就是大阿姨的家。那是電影公司的最愛,聽阿姨說,她親手做的蘿蔔乾、醃製醬菜等,都上了鏡頭。後來外公還特地帶我們去看了那部電影,記憶中叫做《有情有義》。媽媽邊看邊掉眼淚,回家後還哭了一場;不久,沒看過電影的鄰居也都輾轉知道了劇情。有時候我會想,自己看過童話故事老愛說給同學聽,大概來自母親的遺傳。
小竹屋雖然美麗,但是遇到冬季颳風的日子,寒風穿過竹片編成的屋牆,冷颼颼地令人直打哆嗦,一點也沒有大銀幕裡的詩情畫意。只不過我們都是在仲夏去渡假,玩水、抓沙蟹、堆沙堡、摘水果,白天玩翻了天;傍晚時,大夥兒圍成一圈吃著姨丈親手栽種的水果,滿足得不得了。多彩多姿、快樂的暑假,就在阿公的故事中飛逝。
阿公是位慈祥的長者,外澳因為他捐出的地而有了國小。雖然只有一、二年級,但對一個人口稀疏的小小村落來說已是足夠。聽說阿公要捐地時,曾有人問過他,為何不先在那塊地上蓋間水泥屋,因為竹屋太沒保障了。幾年後,阿公果真蓋了間堅固的水泥屋,緊鄰國小。
外澳國小成立後,阿姨與她的公公一樣開心又興奮,老師們皆成了她的好朋友。仙草、石花菜凍、米苔目、九層糕等美食成了她散播愛心的橋梁。開朗的阿姨像個開心果,所到之處歡樂四溢。
美麗的外澳海邊是我們一整年的期待。除了好玩好吃外,與阿姨相處時,那與生俱來的歡樂特質,帶給我們輕鬆自在的感覺,或許也正是魅力所在吧。
那一年,外澳的仲夏很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