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的第三計名為「借刀殺人」。「借刀殺人」聽來聳人聽聞,意指不費一己之力即能消滅另一方的勢力,原文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今天要講的「借刀殺人」的故事,是因為功高震主引來的殺身之禍,正是因為主角「晏嬰」用計害人,歷史評價因而兩極。
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時候最愛吟唱的〈梁父吟〉,是中國古代流傳於山東梁父山一帶的民謠,〈梁父吟〉是這樣唱的:「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這首歌謠的意思是這樣的,齊國首都臨淄附近的「蕩陰里」有三座墳墓,建造成幾乎相同的樣子──這是春秋時代齊國勇士田疆(田開疆)和古冶子的墳墓,他們的勇力可排南山,又深明天地綱紀──不料卻遭到讒言陷害,死於無辜。是哪位高手設計「二桃殺三士」的陰謀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宰相晏嬰。
二桃如何要了三勇士的命?
春秋晚期齊景公有三位勇猛無比的手下公孫接、田開疆和古治子。有一天,宰相晏嬰經過他們面前,按禮他們要起來行禮,他們卻坐著一動也不動,晏嬰當場沒說話,卻告訴齊景公,此三人雖立下汗馬功勞,如今卻是驕傲狂妄,未來必然是功高震主,建議將這三人除去。
某日魯昭公來訪,送來幾個金桃,齊景公要在座的大臣各表己功,功勞最大的人可以得到金桃。
公孫接搶著先說,自己曾經空手制服野豬及活捉老虎,保護主公的安全,說完就拿走一個桃子;田開疆表示自己在戰場上立了多少功勞,也可以吃桃。
古冶子見狀說道,自己有次陪主公渡黃河時,妖龍作怪,當時情況非常危急,他如何奮力斬妖,捨身相救,才解主公於生命威脅之中。但此時卻已沒有桃可分食,於是古冶子一怒之下,「抽劍而起」。公孫接和田開疆見狀,起身說道:「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慚愧自己勇猛不如古冶子,竟然貪食金桃,如此賴活則是無勇,當場拔劍自刎!
古冶子見狀說道:「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夸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三人交情甚篤,古冶子認為獨活是不仁的行為,於是也當場自盡。
齊國三朝元老 晏嬰權傾一時
赫赫有名「二桃殺三士」,是歷史上很戲劇化的事件。獻出此計的晏嬰,是齊國的三朝元老,歷史上有名的賢相,輔佐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曾多次以其智慧拯救國家於為難之中。他以敢於諫言聞名,深為齊君信任,一時權傾朝野。
「南橘北枳」、「華而不實」、「晏子使楚」等成語故事都充分體現了晏子的機智,讓人見識到他的智慧。晏子為官清廉,家中餐餚時常無肉可食,妻妾也從不穿絹布衣裳。然而晏子設計除掉這三位勇士,後世卻有兩極評價。
讚揚者認為,這三位勇士是勇而無謀之輩,恃功自傲。尤其在重視主臣關係的古代社會,臣子是不能佩劍上殿的,這三位勇士卻憑著特殊的榮譽佩劍上殿。當時齊國的君權已經旁落,形成君弱臣強的格局,晏子可說是恢復了正常的國家秩序。
批評者卻認為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不僅僅是一勇之夫,他們有文化也明事理,且三人並沒有任何不利於國的事實,僅以《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記載的「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晏子即設局除之,幾近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