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古老的教育問題是,在高中教育這個階段,男生女生應該合班好?還是分班好。在傳統年代,老一輩的人認為在青春期階段的男女生還是分開比較好,以免賀爾蒙旺盛的青少年們會因為異性而分心,無法專注學業。但現在大多數的人們不再迷信這種管制,反而普遍認為合班的制度可以讓男女生學習如何跟異性相處,有助於青少年的人格養成。
但是,撇開大家的價值觀不談,男女合班到底對高中學生產生甚麼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對男生與女生是否不同?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要回答這些問題,都需要明確的實證證據。
估計的困難
要估計男女合班、分班對於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困難的工作。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不能用「簡單比較法」來進行這個估計。簡單比較法就是直接比較分班學生與合班學生在高中學業表現或者考大學結果的差異。以台北為例,建中和北一女這兩個第一志願的學校剛好都是男女分班的制度,他們在學業表現上以及升學的平均結果都比其他高中好,但這個差異並非單獨來自分班制度的貢獻,而是許多其他因素(包括學生的能力與家庭背景)共同作用的結果。
因次,要估計出男女合班的影響,必須進行一個隨機實驗才行。想像有一大群高一男女新生,我們用抽籤的方式將三分之一的學生分到男女合班的群組,剩下的男生分到男生單一性別班,剩下的女生分到女生單一性別班。三年後我們觀察他們升學考試的表現,就可以比較出合班與分班的差異。
不過,進行這樣的實驗在台灣是不被允許的,就算法律允許,家長們大概也會翻臉不幹。
韓國的「自然實驗」
非常湊巧地,韓國有一所私立高中從2012年以來就採用一個隨機的分班機制。這所高中是男女合校,基本上採用男女分班的制度。可是因為每年收的男生女生數目不同,又為了顧及每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大致上均等,每年就必須有兩個班級變成男女合班,吸收這些分剩下的學生。
例如,2012年該校收了52個男生跟110個女生,需要分到5個班級。如果一定要所有學生都男女分班,就變成三個女生班分別有37、37、36個人,兩個男生班分別有26、26個學生,結果會讓男生班太小,而女生班太大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校就創造了兩個男女合班、兩個女生班以及一個男生班,就可以讓所有的班級大小都接近33。至於誰分到男女合班,則用抽籤決定。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自然實驗」,給經濟學家提供了一個機會來估計合班與分班的差異。目前在香港大學經濟系任教的Sangyoon Park就利用這個機會進行了估計不同制度對學生的影響。
對男女成績有不同影響
Park首先發現男生的課業表現似乎不會受到分班結果的影響。他比較合班男生跟分班男生,發現他們在數學、英文以及韓文三項成績的表現上,都沒有顯著的差異。
至於合班對女生的影響則比較複雜。Park發現合班對於原本成績較好的女生有正面的影響,但對於原本成績較差的女生則呈現負面的影響,雖然後者的影響程度沒有達到統計上顯著的水準。
打破學科選擇的性別藩籬
男女合班雖然在成績上的影響不算大,但真正影響較大的地方是女生對於學科的選擇。Park發現跟分班女生比較來,合班女生選讀物理跟化學兩門課的機率分別多出15跟18個百分點。
由於物理跟化學都是傳統男生偏愛的學科,這個發現顯示合班上課將增加女生「跨界」去研習自然科學領域的機率。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可能是因為合班女生在跟男生的互動中有更多了解物理跟化學這兩門學科的機會,因此增加了他們對這些學科的興趣。另一種可能是合班女生在跟同班男生競爭的過程中發現男生其實也「蠻弱的」,因而增強了自己的信心,去除了心理上對於自然學科的恐懼感:既然這些弱男生都可以讀,我也可以讀啊!
作者發現,類似的跨界研習的效果也發生在男生身上。跟分班男生比起來,合班男生選讀生物領域(生物在韓國是女生偏愛的學科)的機率會增加12個百分點。這些結果顯示,合班上課有助於打破學科選擇上傳統的性別藩籬。
歐洲的研究
雖然這篇韓國的研究發現,男女合班對女生成績的影響會依照女生程度而有所不同,但經濟學家利用歐洲的資料發現合班對女生成績的影響是負面的。
澳洲的經濟學家Alison Booth與其他兩位學者利用英國的中學生進行實驗,發現純粹女生班的女生,比合班女生的經濟學成績來得高。另外,Gerald Eisenkopf等四位學者利用瑞士的資料發現,分班女生比合班女生在數學成績上表現更好。
為何分班女生在數學成績的表現會比較好呢?Eisenkopf等透過問卷調查找到了一些線索。他們發現分班女生比較會認為男女數學成績上的差異並非來自天賦,而是來自於努力。也就是說,男生數學比較好不是因為男生比較聰明,而是因為男生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與精神在研讀數學。這樣的認知使得分班女生更努力讀數學,其結果就是取得更好的數學成績。
整體看來,關於合班與分班的效果,經濟學家目前所發掘的證據還處在嚴重不足的狀態。而且由於亞洲文化跟歐美文化的差異,合班與分班的效果在亞洲國家可能跟歐美的狀況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台灣本土化的研究就顯得更具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