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打贏赤壁之戰前後那一段,幾乎是中國文學的神品。Fotolia
第199期
世事如棋,天下三分,兵爭天下,王者治國。一千七百多年前,漢代氣數已衰,群雄並起,逐鹿天下。亂世,正是人才馳騁的舞台:有英主、有奸雄、有賢相;有文人、有謀臣、有武將;有恩義、有忠孝,亦有反叛。三國的英豪,各是歷史劇的一個角色,彷彿是史詩裡的小音符,他們共同交響。
▲明朝萬曆年的諸葛孔明畫像。公有領域
修道事蹟 動人心魄
諸葛亮智慧、超然、幽默。他隱居草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令人欽佩的,還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胸懷。除卻這些,他的預言、天象、地理等修道的事蹟很少被流傳,卻動人心魄。
關於諸葛亮,正史的記載或許窄化了。諸葛亮許多的面向,只有在傳說中去尋找。原因很簡單,成書於晉朝的《三國志》為了皇家司馬氏的面子,只能美化司馬懿,不會抬高敵人諸葛亮的事蹟。並且魏、吳兩國的史料,掩蓋諸葛亮的光輝,也是可以理解。然而,蜀國不設史官,諸葛亮又從不自誇己功,所以很多真相不被史書所記載。
譬如,正史描述的諸葛亮儒家色彩很重。但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幾近於神人,擅長上古的神祕之術。劉備三顧茅廬時,他才二十七歲,卻把天下大事,說得分明。他提出的策略,畫就了三國的棋譜。《三國演義》把他描繪成近乎神仙的智者。他舌戰群儒、連吳制曹;七擒七縱、收服南蠻。他出祁山,置陣法,令敵將深為折服。
赤壁之戰前後那一段,幾乎是中國文學的神品。他草船借箭,借東風以火退八十餘萬曹兵,連曹操取道華容,關雲長必然放曹,都有先見之明。周瑜的妒忌與殺機,他先知以智取,三氣周瑜。他將計就計,計賺荊州,令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難怪周瑜死前尚悲鳴:「既生瑜,何生亮?」
空城計裡,他真像是神仙了。當時司馬懿軍臨城下,諸葛亮卻「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丞相果然妙算,司馬懿果然中計。魏軍遠去後,孔明「撫掌而笑」,還拍掌大笑道:「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臨陣不慌、不怒,依然笑容可掬,撫掌而笑,這確非一般人可及。諸葛亮才是安邦定國的大人物。
還有就是傳說諸葛亮能掐會算,精通奇門遁甲,有調動另外空間兵馬的奇能異術,譬如借東風,還有算出自己死期將至。最著名的就是八陣圖,杜甫寫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後代北魏的酈道元寫《水經注》提到:「因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自後深識者所不能了。」實質上呢,根據當代修煉者的描述:「真正的八陣圖,是諸葛亮在從荊州遷往成都之前,就在入蜀必經的數座大山之間,依照山川地形擺成的,那是諸葛亮修煉出來的一個龍形的護法,盤臥在崇山峻嶺之間(孔明道號「臥龍」,非無緣無故的名字),等待著十年後劉備兵敗至此,救主公一命。」
順應天象 演繹忠義
捨卻這部分,光就其忠心一事,就流傳至今。高中國文課時,我們讀過他寫給後主的〈出師表〉,當時略無所感。後來,年事漸長,慢慢體會到諸葛亮之忠,不僅止於對後主、對劉備私人的愚忠,其實也是對漢室,乃至對民族之大忠。
當初,周瑜要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說服亮投吳營。諸葛瑾以伯夷叔齊為例,動之以情:「我今與你同胞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電視劇拍的《三國演義》,諸葛亮先跪拜諸葛瑾,尊其為兄長。起身後,諸葛亮所言者句句在大忠大義上:「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義也。弟與兄皆漢人。今劉皇叔乃漢室之冑,兄若能去東吳,而與弟同事劉皇叔,則上不愧為漢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義兩全之策也。」
曾有朋友問,諸葛亮為甚麼不去輔佐別人,而是要「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為甚麼不去輔佐曹操?這樣要天下一統豈不更簡單?修道人是順應天象,劉備能來三顧茅廬,自有其道理。既然你來,我就順其自然。歷史上幾乎都是如此,選擇哪一邊,全憑這個人的價值判斷,不由著個人利益與利害關係。諸葛亮是頂級的易學高手,每次出兵前,他明知勝負已定,但對於必敗的戰局,他也得按天時去演義那段「失敗」,造就文化,完成使命。
是啊。當時漢室將傾,北方星象正旺,諸葛亮深明天文,明知其不可為,卻為之。或許諸葛亮想留給後人的,並不只是八陣圖這些術類神通,而是大義。他超乎了私情,超乎了愚忠,非賊臣、亂黨與奸雄所可改移者。這正是最令人欣賞的善道。
▲諸葛亮的一生,不只是儒者,而是一個修真的大道,為人們留下可貴的智慧與預言。Fotolia
諸葛亮有甚麼悔恨嗎?杜甫寫道:「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事實並不盡然!
諸葛亮早在出山之前、出山之後,應該早已料中三國不過是上天擺好的一局棋譜,誰也下不過老天爺!重點是這台大戲的主題,三國要演的「義」。桃園結義是義、義釋曹操也是義。他為劉備臨死託孤而泣拜,叩頭流血,這是君臣之義。他揮淚斬馬稷,是對屬下之義。他為周瑜的早逝而赴吳營弔祭、大哭,這是對戰友之義。對孟獲七擒七縱,這是對敵人之大義。看三國,除卻權謀,便是忠義啊!
當然,真實的諸葛亮被歷史紀錄所掩蓋。諸葛亮是修道人,而且不是普通之修道士。一個修道之人是有延年長生之術的。歷史說他病死在五丈原。也許現代人難以相信,修煉者說:「他是上應天象,五十四歲假死而脫身,而後隱跡山林繼續修行了二十五年,又完成了托起中華預言文化的重大使命。」
筆者曾寫過一首詩,遙贈之:「草蘆今安在?青山棲臥龍!時難故隱逸,非戀山林中。」
歷史翻過去了。人們只能遙想諸葛當年。他的一生,不只是儒者,而是一個修真的大道,為人們留下可貴的智慧與預言,鋪陳了光輝的文明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