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車廠的理性歧視

身障者開車去修理,是否會受到歧視?經濟學家有做過相關實驗。Adobe Stock
第206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政策效果評估。

美國著名的實驗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的John List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Uri Gneezy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首先,他們招募了幾名29歲至45歲的參與者,這些人中有一半是身障者,另一半沒有身體障礙。不論是否身障,每一個參與者都會開車。

兩個經濟學家事先為每個人都預備好一台車子。其中身障者開的車有一些特殊的裝備:駕駛座有特殊的扶手,而且車上放置輪椅;其他人(非身障者)開的車則沒有這些裝配。不論身障與否,每個人開的車側面都刻意製造了一些明顯的刮痕,然後參與者就開著這些車去芝加哥各處的汽車修理廠修理。

修車跟超市購物不同,每個人修車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請車廠估價。這些實驗的參與者也是一樣,他們每到一個車廠就請技工檢查車子的刮痕,然後請車廠給一個估價。每個實驗的參與者造訪了很多車廠,每個車廠都現場給了一個估價,實驗過程就如此簡單。

▲圖一:身障者和非身障者取得的修車報價。  

30%的差異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甚麼呢?顯然是要測試廠商是否會因為駕駛有身體障礙而給予不同的估價。兩位研究者將所有的估價拿來統計,發現一個令人吃驚的結果:車廠給身障者的平均報價比其他人高出了30%!如圖一的「左邊兩欄」所顯示,橘紅色代表身障者所得到的平均報價,顯然比綠色非身障者得到的平均報價高。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差異?作者認為這是車廠「差別取價」的結果,也就是在價格上歧視身障者。車廠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因為當他們看到身障者來詢價的時候,心裡認為身障者可能因為行動不便,因此讓他們難以開著車到不同的車廠詢價,所以他們無法「貨比三家不吃虧」,讓車廠有提高價格的動機。

這樣的結果無疑地令人感到沮喪,覺得車廠「吃人夠夠」,竟然為了賺錢不惜坑害身障者。但是沮喪之餘,這種價格歧視的問題能不能解決呢?另外一個值得問的問題是:除了修車之外,身障者是否在其他處境中也受到歧視呢?  

欺負你沒商量?

針對第一個問題,兩位研究者在實驗的第二輪做了一個不同的設計:同樣的一批實驗參與者再度進行角色扮演去車廠詢價,當然他們選擇了跟第一次不同的車廠。

第二輪的實驗設計跟第一次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是,當實驗參與者詢價的時候,他們會先跟車廠說他們「目前已經取得了三份報價」。這個設計的用意當然是為了消除車廠對於身障者「行動不便所以資訊有限」的假設。

第二輪的實驗結果顯示,原本身障者跟非身障者之間的報價差異完全消失了,即圖一「右邊兩欄」所顯示橘色和綠色的報價高度沒有顯著差距。這顯示實驗者多加的那句話有著神奇的效果!顯然是因為那句話讓車廠知道眼前的客人是「內行人」,因此不敢刻意調高自己的報價。  

「理性的」歧視

筆者過去曾經介紹過當經濟學家分析歧視行為時,通常將它們歸為以下兩類:第一種被稱為「偏好歧視」,也就是因為憎惡某些膚色、種族、性別而給予差別待遇的行為;第二種稱為「統計歧視」,它是根據群體相關的統計趨勢而推論出來的歧視。例如由於女性開車比較保守小心,因此是更安全的司機,所以保險公司給女性較低的汽車保費。第二種歧視屬於理性計算的結果,歧視的目的往往是為了經濟利益。

顯然,車廠對於身障者的歧視屬於第二種:車廠不是歧視身體有障礙的人,而是理性計算的結果告訴他們可以透過提高報價來獲利。

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為身障者提供更友善的硬體環境,例如各類通道、交通運輸、電梯設施等,增加他們的活動能力以及蒐集資訊的能力,將有助減輕他們在社會上受到的歧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郵政博物館 縱橫兩千年郵驛古今世界
中國的郵驛制度始於何時?岳飛一天收到的十二道緊急金牌如何運送?哪個朝代出現最早的郵筒?世界第一枚郵票長怎樣?最貴的郵票又是哪一枚………
蒜頭糖廠蛻變展風華
午後的嘉南平原,天朗氣清,蒸溽的熱氣伴隨我們來到嘉義的蒜頭糖廠。因此地早年聚集很多有錢人家,算來是頭,即稱「算頭」;後這個村落通稱蒜頭村,…
香港主權轉移11週年
正當台灣因為馬英九當選總統加速兩岸統合步伐,中國觀光客在7月4日駕臨台灣,是福還是禍引發激烈爭議時,7月1日,…
旱災肆虐全球 歐洲「饑餓之石」示不祥之兆
2022年全球持續嚴重乾旱,不僅從中國延伸到歐洲,美國加州農場也傳出重大災情,食物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受到壓力的全球貿易系統不堪負荷,…
加拿大布查特花園紀行
布查特花園堪稱「花卉博物館」,廣受全世界園藝愛好者的青睞。以前曾在名不見經傳的日本三重縣鳥羽市,參觀過一個內容豐富的「海洋博物館」。…
懂得感恩 身心更健康
人生追求甚麼?有名、有利,都不如擁有「健康」實在。錢能買藥,卻不一定買得了健康生活。 感謝神、感謝他人,或僅僅有感恩之心,多說「謝謝」,…
「馬習會」對台灣政治影響有多大?
11月7日的「馬習會」,不少觀察者都用放大鏡找尋其積極意義,比如習打破兩岸領導人不相見的慣例,互稱「先生」,因此算是承認一國兩府的平等地位…
東莞千餘兒童失蹤 父母無奈巡街
「我親愛的寶貝,你離開媽媽已經486天,寶貝你一定覺得奇怪怎麼會離開媽媽?媽媽沒有離開你喔!媽媽的心永遠都會跟你在一起,媽媽真的很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