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COVID-19)大流行,疫苗成為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寄以厚望的解決方案。但是,疫苗是否可以真正防治武漢肺炎,一直有很大爭議。《今日美國》(USA Today)的民調顯示,有高達三分之二的美國人不想在第一時間接種COVID-19病毒疫苗;更有四分之一的民眾說,他們永遠都不會注射此疫苗。
此次民調對象是一千名的美國人民,上一次的類似民調顯示,有多達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拒絕接種該疫苗。除了對疫苗的擔憂外,美國有頗為可觀的人反對任何疫苗的接種。
中俄疫苗或致愛滋感染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康希諾生物公司(CanSino Biologics)研發的武漢肺炎疫苗和俄羅斯傳染病防治控制機構加馬利亞研究所(Gamaleya Institute)研發的疫苗「史普尼克V」(Sputnik-V),都採用一款普通感冒病毒為基礎,這使得新疫苗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增加感染愛滋病的風險。
這兩款疫苗都是使用重組的5型腺病毒(adenovirus type 5,AD5)作為載體,未必足以激發免疫系統對武漢肺炎病毒產生抗體。
美國默克藥廠(Merck & Co)2004年試驗了一種用「AD5」製造的HIV疫苗,結果發現,本身有「AD5」抗體的人接種後,更容易感染HIV病毒。
中共軍方和康希諾研發的病毒疫苗,已於6月獲北京批准,供給軍方使用,且正與若干國家洽談出售;莫斯科當局也於8月批准「史普尼克V」成為全球首支武漢肺炎病毒疫苗。
疫苗安全性及局限
來自馬里蘭州國會山高地(Capitol Heights)的獨立人士艾伯尼.迪尤(Ebony Dew)質疑潛在疫苗的安全性,他說:「我覺得他們的測試是一種嘗試和錯誤,而且我還覺得他們對這種病毒並不十分了解,所以怎麼可能現在就有針對它的療法呢?」
美國病毒專家克里斯‧李(Chris Li)對紐約華文媒體《看中國》表示,廣義的疫苗接種是指讓人體接觸少量已失去致病能力的微生物,主動地讓免疫系統去識別並記住它們,如果未來再有機會遇到這類病原微生物,免疫系統就能立即作出反應並攻擊這些病原體。
不過,傳統疫苗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群,也不能預防所有的疾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低下,傳統疫苗根本誘導不出有效的免疫反應。有些致病微生物還能躲避疫苗誘導的免疫反應,如瘧疾、結核病、愛滋病等疾病,目前尚無法通過注射疫苗來預防。
疫苗如何預防疾病感染
克里斯‧李還表示,很多自然感染都有一個好處:一次發病就能讓人體對病原體產生終生免疫。一種理想的疫苗也應具有持久的保護能力,而且最好只需單次接種,不僅能針對一種病原體,還能防止與之相似的病原感染。要達到這樣的功效,疫苗必須在免疫系統中發揮多種功能,就像病原體自然感染人體時引發的免疫反應一樣。
當天然病原體首次入侵機體時,立即會遇到先天免疫系統中的細胞,例如:巨噬細胞(macrophages)和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它們會吞噬和摧毀入侵的病原體,並且清除被感染的人體細胞。消滅病原體後,部分免疫細胞(如T細胞和B細胞)會繼續存活,作為「記憶細胞」(memory cells)在人體內待上數十年,隨時準備抵禦同類病原體的再次感染。
實際上,疫苗接種就是重現了自然感染過程,不過,並非所有疫苗都能成功誘導全面的免疫反應。
疫苗研發通常需3至10年
在談到疫苗研發的週期時,克里斯‧李稱,根據病毒種類和採用的技術路徑不同,常規的疫苗研發需要的時間,通常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才能成功並上市。
研發一種疫苗,首先要了解病毒特性,在動物實驗研究通過後,首先在小規模的人群進行安全性研究,成功後才能逐步擴大測試規模;還需要精心設計多個階段的研究方案,並分階段獲得批准;還需要招募研究對象,他們還要有機會感染病毒。藥物研究和疫苗研發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在審核註冊、投入最終生產前,疫苗需要通過累計三期臨床試驗,其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必須得到充分有效的證實。
臨床試驗往往需要至少幾千名甚至上萬名的受試者,人力、財力耗費都十分巨大,還要面對可能完全失敗的風險。例如:2014年非洲爆發嚴重的伊波拉疫情,但直到兩年後,首款疫苗研發才宣告成功。2019年11月,該疫苗才獲得歐盟有條件批准上市,但距離疫情爆發已經過去了5年,而且,此後也沒有再出現伊波拉疫情。
▲武漢肺炎疫苗是否能有效抵擋病毒的侵襲和感染,美國病毒專家認為並不樂觀。Adobe Stock
mRNA疫苗引關注
克里斯‧李稱,近幾年來正在逐步受到研究人員關注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是新生的疫苗技術,有望取代傳統疫苗平台。
相對於傳統疫苗,mRNA疫苗可以針對各種不同條件進行特定設計,具有合成迅速、前期研發推進速度較快等優勢。由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與莫德納公司(Moderna)合作研製的對抗武漢肺炎病毒的疫苗就是mRNA疫苗(mRNA-1273)。此外,還有3種其他公司的候選mRNA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它們是BNT-162(BioNTech)、CVnCoV(CureVac)和LNP-nCoVsaRNA(倫敦帝國學院)。
「它們曾被描述為未來的疫苗。」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下屬病毒學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Dan Barouch表示,「然而,這些疫苗尚未經過壓力測試。」
克里斯‧李指出,mRNA疫苗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因為其穩定性不高,保存比較困難(通常需要保存在零下20~80℃低溫環境),注射後也容易被人體細胞分解。幾年前,莫德納司曾經研發過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mRNA疫苗就出現因臨床一期未能產生足夠抗體而失敗的先例。
由於全球近200個國家都受到武漢肺炎的影響和衝擊,需求迫切,所以「mRNA-1273」疫苗的動物實驗數據尚未完全公布,便提前進入到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基本屬於「特事特辦」的節奏,會帶來哪些風險和隱患,仍待觀察和評估,所以,它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克里斯‧李指出,武漢肺炎病毒是一種非常具有欺騙性的RNA病毒,突變性極強,會像流感病毒那樣,讓人類產生的舊抗體無效。它又像愛滋病毒那樣,產生免疫逃逸,人體對它的免疫力非常混亂,就算產生了抗體,其生命週期也很短暫。
疫苗恐二次感染 產生ADE效應
克里斯‧李還稱,這個病毒還會像登革熱病毒一樣,產生ADE效應,即抗體依賴性增強效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縮寫ADE)。該效應由病原體感染引起,會導致部份疫苗無效甚至有害,例如:導致病毒的毒性成百倍地放大,造成迅速感染並引發死亡。
他舉例,2016年法國製藥巨頭賽諾菲(Sanofi)生產的登革熱疫苗在菲律賓推廣使用,但第二年就被菲國政府叫停,因為出現了沒有得過登革熱的人在注射疫苗後,竟然起了反作用,不但易感染病毒,還直接導致數十人死亡。
8月30日,有上海專家披露,最新研究發現,武漢肺炎病毒恐有「ADE效應」,這意味著部分人在接種疫苗後,自身免疫反應可能導致疾病加重,但官方先前公布的疫苗指南卻隻字未提此事,該報導不到一日便遭到刪除。
日前中共官方宣布,已有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中國《第一財經》8月30日刊登一篇報導,主要採訪對象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江蘇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顏學兵及一名不願具名的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專家,專家們透露,「我們的最新研究發現,新冠ADE現象確實存在,而且比例不低,相關研究結果正在等待發布。」
病毒引發「免疫風暴」
克里斯‧李還指出,武漢肺炎病毒還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引發免疫層面的CS(Cytokine Storm)效應,專業術語叫「免疫風暴」(也稱細胞因子風暴):疫苗注射後誘生的抗體,先被免疫系統記住。當機體再次感染該種病毒時,無論是原病毒還是變異的病毒株都可能使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導致新陳代謝及免疫調節紊亂,嚴重的還會致死,形成免疫自殺。
克里斯‧李最後表示,所以,武漢肺炎疫苗最終能否有效抵擋病毒的侵襲和感染,從目前在全球不同地區、不同溫度帶的肆虐情形來看,難以樂觀。
《以色列時報》也曾刊發以色列總理對武漢肺炎病毒的擔憂:「這種流行病可能是自中世紀以來對人類最嚴峻的威脅,就連科學家們也在祈求造物主的憐憫以及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