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戲嗎?聽過豫劇嗎?這個發源於中國河南的劇種,在台灣也有傳承,且發展超過一甲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在屏東戲曲故事館推出「潮.豫」展覽,包括劇本、樂器、演出照片與發展年表,讓喜歡豫劇的民眾,可以就著文物將豫劇故事告訴下一代。
▲豫劇戲服上的刺繡相當精巧。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豫劇隊」隊旗。
張岫雲、王海玲師生撐起台灣豫劇輝煌
中國傳統五大劇種包括豫劇、京劇、歌仔戲、黃梅戲、越劇,在台灣都有演出團體,除歌仔戲全台走透透,其他劇種幾乎都集中在北部,僅有豫劇大本營在高雄左營,這與當時海軍成立「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有極深的關係。
許多民眾都聽過豫劇名伶王海玲的大名,她自小喜愛表演,後來進入飛馬隊受訓,老師即是豫劇名角張岫雲(1923年~)。張岫雲在中國大陸時期,因受到京劇藝術家馬連良的稱讚,23歲即迅速走紅,27歲跟著丈夫軍隊撤退到越南,成立「中州豫劇團」,30歲來到台灣。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成立「飛馬豫劇隊」,張岫雲演戲也培養下一代,王海玲(1952年~)即是第一期學生,台灣豫劇的發展可說靠著師生二人共同撐起數十年的輝煌。
據悉,由於軍隊資源有限,豫劇原本將被撤消,但張岫雲、王海玲在總統蔣中正與夫人蔣宋美齡前,完美演出《楊金花》,使台灣豫劇實力大受肯定,被納入國防部正式體制,以左營為基地發展,「豫劇皇太后」張岫雲再也不用為了豫劇香火四處張羅、討救兵。
體驗傳統與現代豫劇之美
「潮.豫」展覽中,特別播放了師生講述台灣豫劇的發展,而另一展間則將台灣豫劇發展年史、照片一一陳列出來,可以看到在1953年至1996年,當時豫劇團的主要功能為勞軍,接續以藝術教育功能為重,曾經發展兒童豫劇、實驗劇,每年舉辦暑期營隊。
▲「潮‧豫」展覽中,可以見到一桌二椅擺設。
2008年,台灣豫劇團頻繁出國文化交流,至今戲曲傳承為其主要目標。在面對時代的浪潮,台灣豫劇團也嘗試改編莎士比亞作品、發展兒童劇、實驗劇等,由傳統的一桌二椅走向華麗的舞台布景,但許多戲迷仍期待傳統劇目的演出。
今(2023)年10月下旬開始,台灣豫劇團將陸續演出《金錢豹》、《天女散花》、《宇宙鋒》等作品,有新秀傳承、也有傳統劇目;11月更有「秋季公演—王海玲經典傳承計畫」之《打金枝》、《金殿抗婚》、《長安花》等精彩作品。
▲豫劇又稱「梆子戲」,因使用二根大小不同的桃木(或檀木)穩定唱腔節奏。
豫劇的樂器中,除了板胡,梆子角色相當重要,也是「梆子戲」的由來,而豫劇在台灣長期發展下,劇目、音樂、唱腔、板式運用、樂器、曲牌等,與梆子戲已經大大不同,成為帶有台灣特色的演出。
▲「潮‧豫」展覽展出豫劇戲服。
「潮‧豫」展覽中,樂師在影片中解釋唱作念打、不同唱腔,若民眾有興趣,可擇日參加免費的戲曲體驗,如豫劇特殊身段動作、音樂、臉譜、戲服等,除可體會台灣豫劇之美,也可問問演員、樂師,台灣豫劇與其他梆子戲差別為何。
「潮‧豫」特展
時間:2023年6月15日至12月17日
地點:屏東戲曲故事館(屏東縣潮州鎮建基路58號)
豫劇免費體驗活動
時間:8月19、20日,9月9、10日,10月15日,11月18日,下午2至5點。
報名:每堂課限額15名,請上「臺灣豫劇團」粉專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