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在一片掌声中,全球气候峰会终于通过了由195个参与国共同协商完成的气候协议草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性的气候协议草案,旨在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暖化危机。
这场在巴黎举行、历经14天挑灯夜战的峰会在不断协商后,由峰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递交31页的协议提案给各国首脑,在随后几小时内取得各国的同意。
法国总统:历史就在这里
在与会者的吶喊和欢呼声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敲响法槌,宣布本份《巴黎协议》(Paris Agreement)在无异议下获得正式通过。法比尤斯先前被提醒,在通过之前,需要他为协议敲响法槌。他在仪式上表示:「我被提醒应该敲响法槌。这是一个小木槌,但它意味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
这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初稿在12月12日递交给大会,经由接受这份31页草案报告的国家确认。该项协议有望将全球暖化升温限制于工业化前2℃以内的程度。
法国总统欧兰德(Francois Hollande)与代表们欣然接受这份「雄心勃勃」、直到12月11日挑灯夜战后才敲定的协议草案。他说:「你将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大陆、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一个选择。这将是人类的一大飞跃。」他补充说:「历史正在来临。事实上,历史就在这里。」
《巴黎协议》公布后,由134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G7」(七国集团),包括中国在内,都对这个救援协议表示同意。南非谈判代表、G7发言人迪赛克(Nozipho Mxakato-Diseko)说:「我们都团结在一起,我们很高兴能带着这份文件回家了。」集团还表示,这份最终草案的协议过程中,发出了包括发展中国家、欧洲联盟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声音。
协议要点:降温、承诺与金援
这份协议的重点为:
1. 2100年前维持全球气温与前工业时代的差距在2℃以内,并致力将其差距缩短至1.5℃,同时认定这将有助于大幅降低气候变迁的危机和冲击。
2. 各国代表认为,发展中国家须花更长时间来达成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因此承诺将尽快达标。各国将利用现有最佳的技术来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3. 2020年起,发展中国家每年至少可获得1,000亿美元,用以改善气候变迁问题。但考虑到开发中国家的需求和优先解决的工作顺序,在2025年前须重新订定门坎。
这项协议是四年来几乎所有国家共同协商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阻止地球气候变暖的历史性协商结果。
以下看看巴黎气候协议对一些代表性区域或国家的影响:
小岛屿国家:这份协议中最大的赢家可说是最小的国家。吐瓦鲁、马绍尔群岛、马尔地夫、吉里巴斯和其它岛国极力推动两件事。首先是一个全球性的、尽量限制未来全球温升低于工业化时代以前1.5℃(2.7℉)的承诺;其次,承认需要帮助这些岛屿国家处理因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等其它影响带来的损害。虽然仍有一些但书,但最终得到了这两点承诺。
美国: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份协议像是美国的谈判意愿清单。没有设立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或财务目标,这使美国总统欧巴马能在未得到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批准下先行接受它。这份协议允许各国制定自己的排放目标而非与他国协商,且需保持行为的透明性。
法国:几乎参与谈判的国家代表都高度赞扬法国为达成这项协议做出的贡献。凭借高超的外交手段,法国建构了各国交流的桥梁,让各国相信他们的声音会被听到。会议前几周,法国还遭受了恐怖袭击,法国也因为坚持到底而赢得了尊重。
中国:中国身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污染国家,没有踰越任何红线。虽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原本存在严格的界限消失了,但这项协议仍然反映出在贫富不同的现实下,所能达成的能力差异。不像六年前在哥本哈根举行气候峰会时的混乱局面,中国在本次会议中并没有被视为阻挠者。
印度:印度在「巴黎协议」达成后,发表了不褒不贬的意见,表明其「百感交集」。在清楚知道自身排放量预计会高于其它主要经济体,印度不得不承认,这份协议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还留有一些余地,因此最终勉强接受了1.5℃的目标。
欧盟:在气候变化议题上,欧洲人并没有站出来成为领导者。他们帮助建立了富国和穷国的「壮志联盟」(high-ambition coalition),但目前还不清楚联盟要干甚么,只是具有象征意义。欧盟成功地引入了旨在一段时间内逐渐达到排放指针的协议机制,不足之处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沙特阿拉伯:盛产石油的沙特阿拉伯强烈反对1.5℃的温度目标和逐步停止排放温室气体的长期目标。从全球减碳共识的整体观点,可说是失去了整场战斗。然而,长期目标并未特别提及来自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对沙特阿拉伯来说算是「短视近利」的小赢。
化石燃料行业:化石燃料行业可能是最大的输家。这项协议标志着,各国政府将制定新的能源政策,促进企业转向清洁能源,例如风力和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