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大陸

香港回歸14週年前夕 民調重創一國兩制

香港回歸14週年前夕 民調重創一國兩制
7月1日中國共產黨熱烈慶祝建黨90週年的當天,香港爆發了特首曾蔭權上台7年以來最大的一起抗議示威遊行。22萬人為了捍衛生活權益而走上街頭,Getty images
第92期
萬厚德

就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國滿14週年的前夕,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大學個別民調顯示,超過半數的港人認為,目前的情況比回歸前還要差。無疑對中國當局「一國兩制」的成果宣傳,給予一記重錘。

認「香港」不認「中國」

香港主權交回中國統治在7月1日屆滿14年。在此前夕,香港中文大學的民調顯示,不滿當前生活質量和經濟情況的受訪者比率分別為52%和58%,認為比回歸前好的僅有17%和18%。而認為政府管治比回歸前差的人數超過66%,認為目前較好的只有10%。而在身分認同上,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有44%,但只有2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香港大學民調中心也指出,若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香港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最強,然後依序是「亞洲人」、「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世界公民」,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則是敬陪末座。

兩所大學民調結果顯示,在香港遭逢金融風暴襲擊時,中國當局發動中國民眾到香港旅遊的「消費扶貧」行動,以及與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協定,似乎至今仍未讓港人因此而認同「一國兩制」的制度。

中大研究人員指出,97回歸以來,香港歷經了亞洲金融風暴、禽流感疫情及國際金融海嘯等重大事故,造成香港經濟數度陷入低潮、樓市股市急挫,民怨沸騰。近年經濟雖有所改善,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如經濟產業過於集中、貧富差距愈趨擴大等問題卻又逐步浮現,市民感覺政府對這些問題似乎束手無策,也因此普遍認為回歸後的情況較差。而7.1的一場盛大遊行也足以說明這個現象。

就在7月1日中國共產黨熱烈慶祝建黨90週年的當天,香港爆發了特首曾蔭權上台7年以來最大的一起抗議示威遊行。22萬人為了捍衛生活權益而走上街頭,除了抗議被剝奪的人民補選缺額議員的權益外,另一個最主要的訴願就是不滿高漲的房價,抗議地產霸權、要求改善房屋政策的吶喊聲不絕於耳。數據顯示,香港過去三十個月房價平均漲幅高達2%,2009年以來香港房價累計漲了超過七成,房租則占了80後年輕人收入的四成。抗議群眾普遍表示,高房價和高通貨膨脹率,是香港政府效率不彰與縱容貧富差距擴大所致,這讓香港人日子過得很辛苦。憤怒的民眾在遊行過程中,一路高喊曾蔭權下台。

「一國」凌駕「兩制」

一國兩制後香港司法獨立性的維持,也同樣面臨嚴重的挑戰,尤其是香港在「涉外事件」與北京如何分權的爭議。

台灣陸委會報告指出,去年8月香港旅行團在菲律賓遭綁架造成的死傷事件,特首曾蔭權試圖聯繫菲律賓總統未果,進而引發內部對曾蔭權是否代表「國家元首」,以及香港是否擁有高度自治「次主權」的爭議。

而在同年於香港發生的兩起中國「國企」國際商業訴訟事件,也突顯了香港司法獨立性的問題。

訴訟過程中,國企事業認為香港司法是繼承自英國殖民時期,因此港方無管轄權;而另一觀點也認為,這是國企與外國政府「國與國」之間的交涉,港方更無權過問。北京的「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更三度發函,要求香港法院不受理相關案件,否則將產生中國外交關係受損、中國海外財產安全受威脅等影響。

陸委會對此指出,這不僅是香港在「涉外事件」與北京如何分權的爭議,更影響香港司法獨立性的維持。台陸委會指出,過分內地化是港澳一國兩制下最嚴重的問題。

台陸委會還指出,港大民調發現,有63%港人認為香港傳媒在批評「中央」政府時會有顧慮,顯示港媒體有自我審查的現象。香港記者協會7月3日在《言論自由年報》中就警告說,「一國」凌駕「兩制」的情況日趨嚴重,香港言論自由正持續受到壓制,記協批評香港特區政府日益遷就北京的意願,拒絕內地與海外異議人士入境,同時還恣意逮捕媒體人士;而這種現象,讓港人陷入另一種不安,這也是香港社會運動逐漸增多、抗爭日趨激烈的原因之一。分析還進一步指出,台陸委會的這份報告,已經引起島內政學兩界的注意,尤其是北京當局正釋放「一國兩府」試探氣球的當下。

香港人民對每況愈下的生活權益所延伸出的不滿,正反應於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民調結果──「六四」紀念活動已成為港人最難忘的「集體回憶」。雖然已經過了廿二個年頭,但今年的六四晚會仍有15萬人參加。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彩繪司阜呂文三、許男兒 解開「北方宮殿式彩繪」生根南國之因
在傳統木造建築的廟宇、宮殿中,牆體、通梁、斗拱、員光(指步通下的雕花板,也就是在較短的梁下附加的木構件,又稱為「垂梁」或「垂梁枋」)…
解讀北京奧運開幕式的政治密碼
吸引了世界無數目光的北京奧運開幕式,真應了「名滿天下、謗滿天下」這八個字。 除了專業體育記者之外,…
中國上班族 到底有多累?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引述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指出,除去工作和睡覺,2017年中國人平均每天休閒時間為2.27小時。…
疫情、大型業者與平台夾殺 「大慶旅運」化險為夷
2019年,突如其來的COVID-19疫情重挫旅遊產業,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的資料顯示,疫情前的2019年1月至12月,台灣出國人次共計1,…
2-5. 人才濟濟(上)
本期主要登場人物: 吳金虎(集團副總裁):     165公分高但看起來很高大。趙東董事長的戰友。出身業務,老謀深算、思慮周詳。 雷新榮(…
報紙「開天窗」 中媒無言的抗議
溫州動車追撞事故第7日,即傳統上祭悼死者的「頭七」來臨之際,中共中宣部再下禁令,要求「報導迅速降溫,除正面報導和權威部門發布的動態消息外,…
疫情中的危機,就是轉機
書名:疫後大商機:7大領域×18國先例×69項嶄新變革的獲利模式大全 作者:原田曜平、小祝譽士夫 譯者:楊孟芳 出版社:采實文化…
台灣,你要做自由人──專訪《台灣大劫難》作者袁紅冰教授
《台灣大劫難》為目前旅居澳洲的中國流亡作家、著名自由主義法學家、詩人哲學家、政治活動者袁紅冰教授甫於11月在台出版的著作。 《台灣大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