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是中国历史上相当著名的商帮,最早起源于唐代,并在明代弘治年间开始发扬光大。
当时的盐商聚集在两淮、两浙,当地商人以盐商为经营中心,开始扩展生意版图,之后又增加竹木、陶瓷、铁器、粮食、茶叶、木棉、丝绸、笔墨纸砚等买卖,并且开展了大量典当业、贷款等金融行业,其经营的项目不只货物贸易、门市经营,也有担任商务中介,可以说,当时只要是能赚钱的职业,徽商全包了。
所谓的徽商并不是一个公司,或是一个家族,而是泛指出身于徽州的商人,由于地缘连结性强烈,加上家族与家族之间的连系,逐渐发展成势力庞大的商帮。在徽商发展史的黄金时代,徽州的成年男性大约有七成都选择经商,俨然成为当时徽州地区最主要的生产力。
清朝初年,徽商已经遍及中国各大城市。然而徽商之所以能壮大,不只是生意头脑和庞大的地方势力,而是他们特殊的经营理念:「儒商」。
徽州文化好儒道,徽商的组成大多是知识分子,不管经过多少代的历史、成员有多少变革,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徽商长久以来不变的精神,这造就了徽商在经营上的几个特色:
一、重视教育。
由于徽州独特的儒家文化,所以商帮的组成都是研究文史的知识分子,他们大多来自书香门第,也有一些人是士族后代,因此徽州的富人会兴办私塾、书院等,尽量栽培乡里的子弟;徽州商人还设立私人教育学院「族学」,为宗族子弟提供正规的学校教育,当然也让当地许多子弟受惠。如果宗族中有人要考科举,商帮会给予大量的经济支持。然而,鼓励乡里子弟考取功名并非完全希望能够晋身为官宦世家,而是光耀门楣。除了资助年轻人考取功名,也有不少徽商可以靠捐助政府来买官,然而以徽州地区的就业比例来说,从商者高于仕官三倍,而即使仕官也不会采取连任,而是作为武官之类的短期官员,目的也只是方便商帮做生意可以享有减税等优惠。因此从商致富的徽商,会将资助宗族乡党应考科举成为一种义务。
除此之外,大部分有头有脸的徽商都有相当丰富的藏书,同时也是文史的研究者。清代地方记事《徽州府志》写道:「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几位著名的徽商都有兴建藏书楼,《旌阳程氏宗谱》记载徽商程淇美「雅好诗书,善笔丸,虽在客中,手不释卷。」《济阳江氏族谱》则说徽商江遂志「虽舟车道路,恒一卷自随,以周览古今贤不肖治理乱兴亡之迹。」类似记载繁多,可见徽商好儒,不是充门面而是充实自身,既观天下变局以得利,又可修养自身成君子。因此徽商有许多后代也都成为鼎鼎大名的学者,如朱熹、胡适等。
二、商而好儒,待人接物诚实不欺。
由于高度的儒学教育,大部分的徽商道德质量高,在生意往来上非常有信用,市场贸易上无往不利。大部分的徽商都勤奋工作,虽然阶级分明,但是勤奋的人即使是奴隶也可以独立当店长。也因为有儒家思想的学问,人才的选用也比一般商家来得细心,懂得知人善任。
有商帮代代累积的财富,同时又兼具吃苦耐劳、高知识分子的背景,徽商人致富非常快速而且稳定,而致富者往往会回馈乡里,像是社会福利,或是慈善事业。
现代有许多经营者在累积财富之后也会选择补念大学或是攻读博士学位,看起来似乎和徽商类似,实则本末倒置。事实上徽商先儒后商,儒家学问为基础,应用于商学;而现代的富商之所以攻读学位,常常只是增加自己的地位。
那么儒家学问对于经商到底有没有帮助呢?答案是肯定的,生意往来诚而不欺,短期获利可能不多,但是却能长久经营。现代人分析商场有如虎狼,非争个你死我活,站上巅峰却牺牲掉许多人的利益,最后自己所站的根基也会垮下。徽商人往往都是多项投资,但是都可以经营得很稳健;反观现代的企业主,常常在经营副业或是多项投资失利,甚至拖垮本业。
徽商把兴办学校、社会福利、造桥铺路等当成本身的「义务」,也就是说,回馈社会对于儒商而言,不是想不想做,而是必须去做,所以能做得踏实。而这份踏实与长久的社会回馈,对于永续经营来说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基础;相较于现在许多企业的社会回馈只流于表面的捐款,或是兴办私立大学却只想收取利益而不用心经营,其根基与收获无法比拟。
现代从商讲究狠、快,所以各种不公平和贫富差距就越来越大,商人也越来越自私,事业的生命却越来越短。主流思想如此,传统的儒商经营自然就被视作迂腐过时的思想,然而若剖析其中的精神,会发现这种儒商之道,才是真正先进的经营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