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重要節日,中共領導人都要到基層和民間進行所謂的走訪、慰問,以示體恤民情。今年1月底中國傳統新年前夕,中國總理溫家寶選擇了備受爭議的國家信訪局,和來京上訪的訪民進行少有的「面對面」交流。
中國媒體報導說,總理和訪民直接交流是中共建政61年來的首次。而在震動中國社會的上訪村長錢雲會慘死於車禍的事件仍被輿論廣泛討論之際,民眾的懷疑和憤怒仍難以平息。
網民在歡迎溫家寶關注訪民的同時,更認為信訪制度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據海外網媒報導,溫家寶的親民之舉則可能觸動了中宣部的宣傳禁區,因而被稱為「麻煩製造者」。
所謂上訪或信訪,是中國特有的政治表達形式。按照中國官方定義,信訪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政府、或者縣級以上政府工作部門反映冤情、民意,或官方(警方)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專門設立有國家信訪局,各級政府也設有信訪辦公室以處理信訪事宜。
信訪局:不會開綠燈
溫家寶此次在信訪局接見8位訪民,這些訪民反映的問題涉及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城鎮房屋拆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徵用、工傷待遇和養老保險等。
國家信訪局宣傳處覃愛民說,「不會對這些被接待的訪民開綠燈。」他說,只要反映的情況屬實,訴求有道理,國家有法律和政策的,一定能得到解決。但如果其中有反映情況不真實,訴求不合理的,也會嚴格依法按政策辦理,不會給他「開特例」。
中國《南方都市報》採訪與溫家寶座談的8名上訪群眾,發現一星期後,只有一宗個案完全解決:天津市河東區安君指一百多名在學校加固工程中工作的農民工被拖欠的工資,隔天已被發還。區教育局稱,施工人員很高興,已經包車送農民工回家過年。
上訪根源:司法不公
據分析,中國大陸地方法律、法規實行不力,法庭判決的公正性、威效性不夠,訪民不相信地方政府、法院,把希望寄託在更高一級行政機構,是造成訪民持續不斷進京上訪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訪民的問題被反映到中央後,又從中央推到地方,最後原封不動的回到問題產生的所在地。問題得不到解決,反而造成訪民反覆上訪,有的進京告御狀,甚至把狀告到了聯合國。
根據大陸官方2004年的採樣數據,在623個上訪群眾中,只有0.2%的人通過上訪解決了問題。而地方把這些訪民視為「麻煩製造者」,在訪民進京的路上便攔截,在北京甚至有專門搞「截訪」的公司。而地方駐京辦的主要職能之一便是處理上訪事件。訪民的處境往往非常慘,動輒被暴力相向,關入監牢,最基本的人權都無保障。
《紐約時報》採訪了一直關注訪民的記者Lu Yuegang說,溫的舉動固然是好的,但整個信訪制度都是有問題的,中國應該廢棄這種制度,發展能夠司法獨立的法律體系。
有新浪網民說:「難道我們不應該更關注法律和制度是如何實施的嗎?」也有人說:「中國人還在做皇帝親臨秉公執法的夢。」一名網友質疑:「有人過問就解決或拖,沒人過問就鳥都不鳥你。」又有人留言:「其他(問題)都不用解決了?」還有人諷刺地說:「龍恩浩蕩。」
被中宣部指責
人權觀察亞洲研究學者Phelim Kine警告說,溫家寶接見訪民可能會鼓勵更多的訪民上訪,他們會認為這個「不管用」的信訪制度還可能有效果。
另根據海外博訊網報導,一位不久前南巡過廣東的中宣部副部長日前在宣傳部的通報會上失控,直斥溫家寶是「麻煩製造者」。他失控的原因是因為溫家寶接見訪民後,中宣部雖然沒有向各地媒體打招呼,但省級媒體其實都知道,沒有新華社通稿,報導要適可而止,可唯獨廣東的報紙,尤其是南方報業卻連篇累牘地報導了兩天。
這位中宣部副部長斥責溫家寶「惟恐天下不亂」,是「麻煩製造者」,說溫家寶為了自己的功名與作秀,不管不顧,他去接見訪民,落下了61年來的第一個「接見訪民的總理」的美名,卻讓北京大為緊張。
他說,只能在輿論上壓制,否則,新年過後,全國各地的訪民都有可能湧進北京,正好碰上兩會期間。這位副部長說,溫家寶就是要給兩會(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簡稱),給最後一年半(指溫家寶總理任期)製造點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