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技術改進和宣傳,核電的形象在西方社會大為改觀,上至政府議會中的政策制定者,下至普通大眾,對核電安全已經建立信心。一些活躍人士甚至聲稱,核電是現代能源中最安全、乾淨的能源。但是日本的核危機再次提醒大家,即使像日本這樣高度發達、有全球最高安全標準的國家,在大自然災變面前,仍然顯得脆弱不堪。對人類有巨大利用價值的核能,一夕之間可能成為致命災難。核能的前景,不僅涉及人類未來的能源,更牽動眾多利益巨大的能源工業。
核洩漏引發能源憂患意識
二戰之後,核能的和平用途讓人類看到了巨大前景,核電站幾乎是一個國家技術先進、科技發達的象徵,當時美國就建立了大量的核電站。然而,70年代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哩島核洩漏事故,改變了人們對核能的良好願望,從此,人類對核能多了一分敬畏及憂患意識。
嚴格來說,三哩島的核洩漏並沒有真正造成任何人員傷害,當時周圍的220萬居民遭受的幅射量,相當於做一次胸部X光透視。美國在事後做了大量跟蹤調查,沒有發現那些民眾的健康有異常。
但是影響美國民意最大的卻不是這些「合乎邏輯」的統計數字,而是一部好萊塢電影。不知是天意或是巧合,在三哩島核電危機發生前12天,美國上映了一部名為《中國綜合症》(China Symdrom)的電影,由好萊塢著名的老牌演員珍.芳達(Jane Fonda)和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主演。這部電影敘述一名記者發現了一個被核電廠有意掩蓋的安全隱患的故事。電影中有一幕是記者(珍.芳達飾演)採訪核專家講述核事故可能導致整個賓夕法尼亞州無法居住的場景,這和隨後真實發生的三哩島核事故不謀而合。該電影因為「預測」準確而聲名大噪,並得到當年奧斯卡獎提名,珍.芳達也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這部電影加強了對核能違反自然法則的看法,一些民眾相信這部電影是上天給人的某種啟示;珍.芳達後來也成為反核的活動家。
至於電影為何叫做《中國綜合症》,並沒有貶損中國的意思。倒是核子專家有個誇張的說法是,一旦發生核事故引起核融化,可以將地球也融出一個大洞,直達美國在地球另一面的中國。但其實美國在地球的另一面應該是在南半球而不是在中國。然而全球核電站的建設重心,現在的確由美國轉移到了中國,中國現在興建中和規畫中的核電站數量居世界第一。這部電影的「預測」能力,似乎繼續給人們懸念。
社會菁英們更願意相信科學數據,但是被廣泛報導的核事故及電影印象,對民意的影響力卻更大。三哩島核事故後,基於民眾的憂心,美國的核電站建設幾乎停滯。80年代發生在烏克蘭的車諾比核事故,更加深西方國家對核安全的擔心。但是,這些核洩漏事件卻推動了核能技術的改進。目前,核電站的建設技術已經發展到第四代,正向第五代發展。日本這次出事的機組是40年前的技術,被稱為第二代核電機組,在關機時需要外部動力提供最後冷卻核燃料所需要的水循環。日本正是因為提供外部動力的柴油機被海嘯損毀,以致核燃料無法冷卻,最後釀成災難;而新式的核電機組關機時,冷卻水利用重力自動完成,不再需要外部能源。中國大部分核反應堆在西方設計,採用新式設計,在日本核危機後,中國一再聲稱中國核電是安全的,其根據就在這裡。然而核電安全除了技術之外,操作規章、設備維護和人員訓練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上述兩次重大核事故,都有人為失誤因素,可知所謂「安全的核電站」其實並不存在。
美國在去年剛通過建造新式核電站計畫,這原是歐巴馬政府能源政策重要的一部分,但在日本核危機之後,國會的能源政策已經明顯偏移。從美國民意來看,只要核能之外的能源成本還不至於高不可攀,新的核電計畫將很難通過。目前美國國會能源委員會,已經將未來的能源發展重點轉移至清潔能源,核能方面將以檢查現有核電安全為主。
綠能、石油、天然氣考驗美決斷力
民主黨國會議員傑.英斯理(Jay Inslee)是美國眾議院能源委員會的成員,他於3月到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節目宣傳美國能源政策。在核能安全方面,傑和CNBC的主持人喬.肯南(Joe Kernen)一致認為日本核危機應該讓美國好好反省一下核安全。但是談到美國下一步如何發展能源政策時,雙方卻發生激烈爭論。民主黨的傑認為,美國應該鼓勵以再生能源,也就是發展綠能才是長久之計。綠能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碳足跡小,對環境友好。但是喬卻認為發展綠能是個成本陷阱,美國應該用新技術開採天然氣和石油,所謂碳排量對氣候的影響頂多只是猜想,沒有真正被證實,而且能源成本高漲將使美國失去競爭力。
美國開採天然氣、石油的新技術,是利用液壓將岩層壓碎,釋放出天然氣和石油。業界認為這是成熟的技術,不會有環境上的問題;但是環保人士卻指稱這項技術可能污染地下水源。這項新技術一旦大量應用,可以讓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一下子多出幾個沙烏地阿拉伯的儲量,美國有機會達到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在綠色能源中,太陽能、風能的成本較高,需要政府補貼;生物能是將玉米加工成乙醇,這可能導致食物價格上漲。
他們的爭論,可說是美國未來能源政策方向最典型的爭論。民主黨傾向環保,保守的共和黨傾向控制成本。能源政策背後,則是牽扯龐大的商業利益,不單是美國,其實世界各國都相同,包括台灣。美國在卡特總統時期,就希望達到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迄今歷經幾十年的爭吵與風雨。如今石油開採及綠色能源技術的進步,已經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在成本和環保間達成平衡,將是對美國兩黨政治智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