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飄》(Gone With The Wind)改編成的電影《亂世佳人》,1939年在美國上映,是二十世紀最經典、偉大的電影之一。這部半個世紀前的名片,仍然可以觸動人心。
故事的背景是美國內戰──南北戰爭,歷史背景與敘事發展緊密相關。
南北戰爭發生於1861至1865年,共歷時五年。故事主角郝思嘉(Scarlett O'Hara)是支持畜奴的南方塔拉莊園的大女兒,生活向來衣食無虞,驕縱聰明、獨立自主且充滿魅力,同時對男人們摩拳擦掌著的戰爭不以為意;然而內戰爆發之後,南方軍隊大敗,整個時代改變了。
回到塔拉莊園的路上,郝思嘉目睹百姓荼炭、傷病滿患,城市幾成廢墟,並經歷母親病逝、父親發瘋後去世的打擊,加上莊園被軍人洗劫一空,種種遭遇讓她不得不往前走,開始為生活計較利益、講究務實。她站在莊園裡說:「上帝為我作證,我將不再飢餓。」(As God is my witness,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成片中名句。
貫徹電影的主題是土地帶來的希望。戰敗後郝思嘉回到莊園,從親手種植棉花開始尋求溫飽;直至片尾,父母、白瑞德(Rhett Butler)、她的女兒、好友美蘭(Melanie Hamilton),所有親愛的人都離去,甚至眾叛親離,她仍不忘傳遞有土地就有希望:「塔拉莊園,我的家!我要回家。總有一天我會讓他回來的!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Tara! Home. I'll go home, and I'll think of some way to get him back!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這樣的訊息與當時的美國小說家開始召喚鄉土情感,以樂觀、溫和的基調反省當代社會有關;而作者以美國南方的視角出發,更說出草創美國貴族階級的嚴肅心態──即不平等社會的好處與應視土地為財富和影響力的來源。土地不只是石塊與泥土,更與人緊密相繫,是希望的泉源。
劇中和郝思嘉成為對比的女性美蘭與貝兒,她們代表不同階級、社會地位與時代。美蘭是全善良的女性,嫁給衛希禮(Ashley Wilkes),展現溫和、順從、無私的性格,是舊時代女性的典範;風塵女子貝兒的身分不受社會接納,卻願意站在時代的前端為醫院、為社會盡己心力;郝思嘉相較之下具足「人性」,她為己、為莊園改變舊有生活、改變自我,即使南方毀了,原有的價值觀毀了,她未曾停下腳步自怨自艾,而是不斷適應「新時代」的變遷。郝思嘉的生命力和奮鬥精神,在電影中十分耀眼。
《亂世佳人》是動盪時代中的愛情故事,郝思嘉和白瑞德都是不畏懼挑戰,卻不被南方舊時代觀念認同的典型。而終其一生追尋衛希禮的郝思嘉,卻在最後一刻恍然大悟自己根本不喜歡他。衛希禮是唯一郝思嘉得不到的,也是她對往日生活美好的依戀,更是她和舊時代最後的聯繫。
《飄》被視為帶有美國南方聯邦政治信仰,南方將奴隸制視為仁慈的體制。影片中許多場景描述郝思嘉與黑人保母媽咪的深刻情感,並稱戰後有不負責的黑人襲擊白人女性等,包容著支持畜奴的南方。代表南方的貴族有閑階級,存在目的不只追逐一己私利,更肩負英國傳統從騎士到鄉紳等階級應擔負的嚴肅使命。奴隸制度絕不平等,然而南與北的戰爭、信念在這部電影之外,卻是大有文章。
今日看來,《亂世佳人》或許在電影技術上顯得生澀,敘事卻是流暢。即使電影裁剪了書中片段,卻也表現出戰爭的殘酷、矛盾與種種問題。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無法左右社會發展,只能選擇如何走向前,並在新舊生活裡表現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