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本專欄的忠實觀眾,您應該會發現,前面六篇所述的六種面相,似乎並非描述六種不同性格的人,而是重複出現在某一位的身上。
根據我們的研究觀察,通常這六種行為都是成群出現。雖然這些特質並非疾病,但用我們所熟悉的「症候群」這個字眼來說明,您就比較好理解了。
這些特質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特徵,而非刻意發生的意識行為。例如,這群人只要放入一個群體之中,就自然而然想要與人互動,也自然而然會被外在刺激轉移焦點。更有趣的是,如果未經提點,當事人多半很少會發現自己有這些下意識的行為產生,甚至還可能因為文化或環境的影響,選擇刻意壓抑。例如,在華人的教室文化中,上課其實是不能與人互動的,這群人只好壓抑自己想與他人溝通的衝動。壓抑不住者,就會被視為壞孩子或問題兒童。
不過,如果你夠細心,願意長期觀察這一群人,當他們放鬆警戒、顯露自我的瞬間,你就會發現這些特質的確是成群出現的。
這一群人的潛意識行為,我們發現主要受到體內大大小小的「神經系統」所影響,其中位於心臟附近的神經系統,是最主要的影響來源。為了方便記憶,我們稱呼有這些行為症候群的人為「心型人」。
過去有許多心臟神經系統影響大腦判斷的研究,都十分有趣。例如,過去有研究發現,如果在吊橋上做訪談調查,結果受訪者向異性訪員要電話的比例居然變高了,原因居然是大腦將怕死的反應(心跳加速)誤會成小鹿亂撞了,結果平時可能沒興趣的異性訪員,眼下看來居然是十分有魅力。
在另一個研究中,替受訪者注射腎上腺素使心跳加速,接著觀看一部喜劇片,結果心跳加速者認為該片好笑的程度居然也比未注射者要高。
當然也有反向的研究。美國一個權威的心律研究機構發現,如果透過冥想等訓練將心律恢復平穩,學生的學習成效居然比心律混亂時來得要好。
目前,潛意識特質的辨識最精準、也最快的方法,就是透過聲音頻率的辨識(原理就不在此贅述,請上網參照陳加屏博士所提出,一套被稱為TPD(Thinking Process Dynamics)理論的研究成果),否則光靠行為觀察,我們很難分辨這是潛意識主導的行為,還是意識主導的行為。
尤其是我們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多半能清醒地讓意識主導自己的行為,而不會放縱潛意識幹下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那麼也就更難靠觀察判斷了。(美國知名顧問Fred Kofman曾寫過一本暢銷書《清醒的企業》(Conscious Business),其中如何判斷一個人清醒與否,正是要看他的意識是否凌駕潛意識。)
因此,我們提供的六項特質症候群,雖然無法精確地分辨真偽,或是判斷這些所謂的「成功人士」,但如果經過長期的觀察,其中有高達四到五項特質顯露出來,大概可以有高於五成的機率判斷此人為心型人了。
問題來了,如果您認為經常與您在職場上有密切互動的人是心型人,那麼該如何正確地與他互動呢?
基本上,職場上的關鍵互動行為不外乎說服、檢討,以及衝突時的安撫。而潛意識觀點的互動術,並非在於操控別人的潛意識(這樣是很不道德的,我們也不願意往這個方向思考),而是減少潛意識的「誤會」,避免因此扭曲了原本要溝通的內容。
對心型人來說,由於他們容易與外在事物連結,因此為了避免他們連結到負面的事物而產生不必要的戒心,在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中談話,可以避免很多衝突。
此外,由於他們喜歡連結的特質,盡量採用「我們」作為發語詞,會比「你」來得更容易讓他們接受。
最後,心型人的情緒容易被刺激與激發,所以把焦點集中在他們的情緒上通常於事無補,例如不斷地質問對方為何生氣、問對方對事情有何感想等。應該盡量把焦點放在發生「事實」(不是對方詮釋事實的感覺),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會更有助於彼此的溝通。
心型人的行為症候群
心慈面軟的人際關係追求者
一心多用的快速轉焦者
一加一大於二的創意拼貼者
身心一元,感受敏銳
隨性所致,活在當下
人中學,師如友
戴士杰
戴士杰為慎思顧問公司創辦人。取得中山大學MBA學位後,立志從事顧問工作。曾擔任報章雜誌專欄作家,著有《向司機學管理》一書。目前在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授課,並任教於高雄應用大學。最近著迷的議題是人類的潛意識性格。他定位自己是個「領路人」,領著人們瞭解自己;在別人眼中則是一個「大忙人」,身兼創業家、作家、教師三職,徹頭徹尾的工作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