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文(1980年12月13日生,32歲)主要得獎紀錄:
2002年
世界大學跆拳道錦標賽冠軍;亞洲跆拳道錦標賽亞軍。
2004年
亞洲跆拳道錦標賽季軍;世界大學跆拳道錦標賽冠軍。
2005年
世界跆拳道錦標賽銀牌。
2006年
杜哈亞運跆拳道63公斤級金牌。
2007年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跆拳道第五量級金牌。
2008年
北京奧運跆拳道57公斤級殿軍。
2008年夏天北京奧運的跆拳賽,許多台灣民眾在電視機面前,或者揪心、或者不忍、或者哭泣。蘇麗文,這名代表台灣跆拳道隊的選手,在女子57公斤級銅牌戰役中,經歷了一場超級劇痛。這劇痛,既是肉體的也是心理的,是她個人的也是全台灣的……
當時的蘇麗文左腿韌帶斷裂,已經呈現跛行狀態的她,卻堅持負傷上場與克羅埃西亞選手一決高下爭取銅牌。對戰中,蘇麗文只用右腳單腳支撐身體的重量,以受傷的左腳進攻。其間,她跌倒了十一次,每一回爬起來再戰,都是一次意志與疼痛的拉鋸戰。明明知道勝算已經微乎其微,但蘇麗文還是不放棄嘗試,即使無力攻擊與防禦,卻仍緊緊握牢最後那一絲絲的可能的機會……
比賽最後,蘇麗文終究落敗。已無法自行行走的她,由教練背負出場。
蘇麗文奮戰不懈、誓死捍衛榮譽的精神,贏得了全台甚至全世界觀眾的激情與眼淚。在台灣民眾心裡,蘇麗文已然獲勝,她所表現出的運動員精神,甚至是奧運金牌無可比擬的。
究竟是甚麼背景與力量,讓蘇麗文呈現出如此頑強的意志力?
成長故事1: 父女約定抗癌症、拚奧運 承諾外公拿金牌
蘇麗文認為,自己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和爸爸蘇文清給予的家庭教育有關。出自軍校的蘇爸爸,對教育孩子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國慶日,家門口要插國旗;聽到國歌,一定要立正、還要一起張口唱;國慶日當天的路跑、爬山,自然也是不可免的家庭活動。蘇麗文自小被教育民族、國家、榮譽的重要性,「你不是我們的小孩,你是國家的小孩!」這是蘇爸爸出自肺腑的期許。
長時間往返國內外比賽,身為「空中飛人」的蘇麗文,某回滿懷興奮回台,赫然見到罹癌的父親,竟頂了一顆大光頭來接機。這對她的內心造成了莫大衝擊!她心想:一向自詡瀟灑、注重外表的父親,怎麼會願意剃光頭髮?「看到爸爸這樣,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不要打奧運了,我要回家陪爸爸!」
蘇麗文從小就待在國家隊,每年回家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一個月,其中最長的假期也就過年那幾天。她認為自己未盡孝道,害怕失去父親的萬千心結,將她推向放棄一途。
這時,蘇爸爸卻鼓勵她:「奧運金牌是我們倆共同的夢想,你小時候就跟我約定好了的。」因此,蘇麗文努力拚奧運、蘇爸力抗癌症,成為父女間的牢牢約定。
然而,即使父母全力支持,但在資優生輩出的家族中,蘇麗文仍然不被認可,唯獨外公主張讓蘇麗文適性發展。某回出國比賽前,外公因胃癌住進醫院,但仍殷殷叮囑,希望她出國拿個金牌回來光耀門楣,還準備好了獎勵等待著她。
可嘆事與願違,外公在蘇麗文前往機場的途中不幸與世長辭。「外公已經留了一個大紅包給我,他覺得我會拿金牌,但我沒有。」蘇麗文語帶不捨:「當時我在國外哭得非常非常慘,我告訴自己,一定要贏個金牌還外公!那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捩點……」往後,每回拿到金牌,她便會望著天空,告訴外公,她做到了!
「正因如此,我的企圖心超過了其他選手!」蘇麗文認為,重視承諾是家中傳統,她對自己喊話:「無論如何,都要拿獎回來!」
成長故事2: 超高自我要求立志超越偶像
回顧蘇麗文的跆拳生涯,開始於國小三年級、跆拳道社團招收學員之時。加入跆拳道社團後,每天被揍哭的日子持續了好一段時間。當時還年幼的她,一直很想突破這個困境,她告訴自己,在跆拳這樣的競技場中,她要求生存!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我很認真地找學長姐對打,雖然還是常被打哭,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過去,終於嘗到了贏的滋味。」她認為,就某方面來說,自己的不服輸精神是在當時被磨練出來的。
當時的蘇爸爸也教導她:「會跌倒,就是自己的問題,為甚麼別人不會跌倒?」因此,追求卓越成了她的自我期許,每遇到挫敗,蘇麗文便會警惕自己:「我還不夠強!」
好幾度,蘇麗文也有接觸其他運動的機會,但她還是比較喜歡可以自由掌控,且和對手有密切互動的運動。當時的台北體專五專部(現改制為國立台北體育運動大學)只考指定項目和跳繩,「我每天就是指定項目、跳繩、指定項目、跳繩這樣不間斷地拚命練!然後就考上了。」這便是行動力超強的蘇麗文一貫的個性──看準了目標便毫不遲疑地往前邁進。
回憶當選手的時光,蘇麗文對自己異常嚴苛,自我要求非常高,細至每天的食衣住行,如起床時間、作息安排、食物清單,蘇麗文處處用高標準督促自己。在自我訓練的過程中,「認為自己還不夠好」,是她的常備心態。每天從早晨醒來的那一剎那開始,她總會告訴自己要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迎接訓練的每一刻。
如今,由於累積了運動傷害,除了每天完整的操練外,日復一日不間斷的、費時一個多小時的治療,也並非每個選手都會自律地去做到的。不僅如此,做完治療後,蘇麗文還會繼續做加強訓練,並抽空看自己或對手比賽的影片,她調侃道:「等於一整天都是為了跆拳道在生活。」
長年累月單調卻又得持之以恆的運動選手生涯,當中的艱辛與必須付出的毅力,絕非外界所能想像。
「我喜歡將自己歸零。」除了自我要求外,蘇麗文也會向一些跆拳國手前輩學習。例如在國家隊時,蘇麗文對當時的學長、現任立委黃志雄感到相當好奇與敬佩,她提出了疑問:「學長,你怎麼都不會累?」黃志雄說:「會累啊,但喊累有用嗎?」簡單的一句話卻讓她當下豁然開朗:「一直想著累,只會更累!」此後她便開始仿效黃志雄,訓練過程中從不喊累。
對於成績優秀的前輩,蘇麗文不只把其當偶像對待,她認為:「偶像就是用來當目標超越的!」例如榮獲1988漢城奧運以及1992巴塞隆納奧運兩屆跆拳比賽金牌的陳怡安,復出後參加2000年奧運選拔賽,蘇麗文曾和她同時打入前四強。一開始對戰之時,蘇麗文因為陳怡安的身高與偶像鋒芒而心生畏懼,因此在第一回合敗陣下來。
蘇麗文沮喪地告訴自己實力絕對並非僅僅如此。「我非常尊敬偶像,但是我就是要嘗試去超越他們!」她觀察到陳怡安的整體速度快、狠、準。「她很高,有178公分,當時我才168公分,要撞到她肩膀都要用飛踢的才能夠踢到。」終於在第二回合,蘇麗文贏得勝利,即使在最後一回合隱形眼鏡被踢掉而敗陣,但這仍是一次特別的經驗。
以偶像為目標前進並超越之,蘇麗文認為這是一種良性的競爭與互動。
成長故事3: 選手轉教練教學相長轉換心態
雖然2008年奧運競技場上與克羅埃西亞選手爭奪銅牌的那場比賽,讓蘇麗文一夕成名,但卻未帶給她一絲絲喜悅。「當了那麼多年選手,受傷是家常便飯。那回韌帶斷掉,真的是無法想像的痛。叫我再經歷一次也沒辦法,我沒辦法去回想那個痛……」當時蘇麗文痛到發抖,緊咬住牙套直到牙齦滲血,疼痛的程度甚至讓蘇麗文刻意忘記。
但事實上,蘇麗文是因為不能為國家爭取一面金牌而沮喪。「運動員要是不能為國家拿到金牌,一切都化為零!」
褪去選手的身分後,蘇麗文回到母校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任教。轉換之間,心態上需要很大的調適。她回憶以前自己當選手時,總是在頂端,很少去注意其他選手的狀態;而現在得嘗試去揣摩學生的心態,這是擔任教練初期較吃力的部分。
擔任教職之初,見識到現今學生不拘小節的心態時,蘇麗文坦言經歷過一段適應期。相較於當初她對自己近乎嚴苛的要求,對於學生企圖心不大的作為相當不理解。這對曾經是選手的她而言,是不可能的事情。
「教學相長」,蘇麗文開始在互動中與學生彼此學習,「到後來我變成自我心理輔導,他們樂觀開朗,這也是一項優點。」她發覺,拿對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學生,的確對學生而言有些難度。
在蘇麗文的觀念中,選擇了甚麼道路,就必須不顧一切地使盡全部心力前行;對於學生自己認準的路卻又不認真走,一度在蘇麗文眼中是極其不可思議之事。但現在,她已經將這些放下、釋懷了。蘇麗文認為,以往老舊思想的選手,通常比較極端,遇到挫折如果不能及時站起來,便容易走不出懊喪的框框,甚而產生放棄的想法。現在的蘇麗文,給孩子比較大的空間,課堂上仍然維持一貫的嚴格,但日常生活作息,便不再要求學生像自己以前那樣,每個環節都得很拘謹。
成長故事4: 常懷感恩心問心無愧便無所畏懼
從國家代表隊選手到為人師表,身經百戰的蘇麗文如何定義一個好的運動員?
在蘇麗文眼中,好的運動員一定會對自己的運動項目充滿百分之百的熱誠。她認為,熱誠一旦不足,做任何事情都將力不從心。再者,好的自制能力也是必備的心理狀態。「這跟讀書不一樣。讀書讀累了還可以休息,小睡一下。但是至於運動,你沒有達到那個標準就不可以休息。」她認為運動選手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意志力和堅持到底的精神;而這樣的精神,必須仰賴訓練才能養成。
除了課堂中訓練學生的耐力之外,日常生活的紀律以及道德教育,也是她重視的一環。此外,常懷感恩心,對於蘇麗文來說是非常重要且基本的道理。常懷感恩,便會警惕自己不該墮落。作為一名運動選手,勢必得犧牲掉家庭、親友、社交、興趣,但她認為,「不要問國家給了自己甚麼,要問自己做到了甚麼。」
因此,國家對運動選手照料的多寡,在她眼中看來微不足道,問心無愧地付出與回饋才是最重要的事。她時常如此教育學生:「就算競技場上有裁判不公之事,你們都只能要求自己的實力!你有實力的話,根本不會給任何評判不公的機會與空間!」
對於日後生涯發展,即使有著不確定性,蘇麗文也無所畏懼:「經歷這麼多的失敗與挫折,不管以後會不會繼續作教練,覺得甚麼都不可怕!」對她而言,沒有甚麼事情是無法解決、找不到出口的。只要對於任何事情抱持公平公正的光明心態、以誠摯的心待人接物,工作性質、薪水多寡,都已經不再重要。「哪怕是去搬貨,我都會覺得自己很有成就。」
蘇麗文笑稱:「我就覺得,自己變成了無敵鐵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