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和經濟成長率的預測是經濟學家最受一般人注意的工作,但我一向不喜歡做這種事,因為預測常常不準,而且「積極讓經濟更好」應比「預測經濟會多好」更為重要。如果要做預測,最好是預測重要因素的可能變化,以便在必要時採取合適的對策。人們就算是到廟裡抽籤,也要看籤詩的內容和指示的方向,而不該只看抽到的是上中下籤;看經濟預測也不宜只看經濟成長率的預測數值。基於這種想法,本文將說明幾種經濟預測方法,而從中可看出2013年台灣的經濟不太可能多好的一些重要因素。
計量經濟模型預測法 經常不準
各主要預測機構多採用計量經濟模型,也就是一套可能多達幾十甚至上百條的聯立方程式,來掌握各項經濟變數間的關係,並將已知的或猜測的變數數值代入聯立方程式中,而求出包括未來經濟成長率在內的未知數,然後再由專家判斷調整出一個預測值。這種預測也許是用了各種資訊和專家判斷之後所能得到最好的預測,但它們卻仍經常不準。每年年底各機構對未來一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都很相近,各機關間很少相差超過一個百分點,而這些預測值和後來的實際值卻常相差好幾個百分點。2011年底政府和很多人預測2012年成長率超過4%,結果只有1%。最近各機構對2013年的預測都在3.05%到3.85%之間,但從以往的經驗,這也只能參考。
這種大規模或看似複雜的預測,最重要的部分仍是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幾個主要支出項目的預測。國內總生產及進口是所有財貨供給的來源,而這些財貨無非是用在消費、投資以及出口。這關係可寫成下列簡單的等式。
GDP=消費+投資+出口-進口
所以,只要猜測出消費、投資、出口和進口的變化,就可以猜測GDP或經濟成長率。而這當中進口是其他支出所帶動,因此比較大的變動因素乃是出口、民間消費、民間投資,以及包括政府投資和政府消費在內的政府支出。其中出口更是帶動投資、所得及消費的主要因素。
依過去的經驗,我國出口成長率降低3個百分點就會讓經濟成長率降低約1個百分點。而這些支出因素卻不太可能帶動2013年的經濟快速成長。過去幾年政府舉債太多,使我國2013年政府支出必須縮減。近幾年投資和產業發展的停滯則使我國的出口不易快速成長。而出口競爭力的低落和政策未真正鼓勵國內投資,也使投資偏低,目前占GDP的比率比2007年低了兩個百分點。而所得及工資已停滯數年,因此民間消費也難大幅成長。所以由支出因素來看,我國未來成長不大樂觀。
趨勢值顯示 台灣經濟成長動能不足
在複雜的經濟計量模型之外,人們也可利用過去的趨勢,循環變化的規律、外在因素的改變,以及我們自己努力的程度,而對國民所得及前述消費、投資和出口等支出項目的變化做出猜測。從趨勢上來看,我國的成長趨勢也不樂觀,從2007到2012年我國實質GDP共成長15.5%,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不到3%。而這3%成長中有部分還是因為資本折舊增加及對外貿易條件惡化而虛增的,若拿較能代表人民收入及福利的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來看,五年的平均年成長率僅約1%。這趨勢值顯示台灣經濟近年成長率的動能不足,若無重大改變,未來一年也難樂觀。
預測未來的另一種方法是假設景氣會循環變化,2012年既然景氣衰退,2013年應該可以復甦或者回升。然而由循環變化來看,情況也並不樂觀。從經濟的水準值來看,就算經濟真的是在長期趨勢的上下循環波動,衰退之後的回升也只是彌補過去衰退的損失,而不是真正的成長,沒甚麼好高興。
馬政府2010年時曾大肆宣傳那年經濟成長率超過10%,但實際上其中有很多只是彌補前兩年少成長的損失,所以過去五年平均下來成長率仍不到3%。因此2012年的衰退使2013年的成長率稍高,也不值得高興。更何況景氣循環並不是完全規律,今年下降並不保證明年會回升,很多人早有U型或L型復甦的說法,也就是目前經濟即使觸底也不一定馬上回升上來,而可能在底部一段相當長時間才回升,甚至不知何時才會回升。
景氣循環指標 不容樂觀
一樣須注意的是,景氣指標的回升並不一定代表景氣回升。常用的景氣指標多是用對去年同期的成長率來表現,結果常會讓人誤以為經濟不好一年之後總會回升。假設某國每期生產量為100,正常成長率為零,則若去年9月開始到現在產量卻只有90,則去年9月至今年8月對前一年前同期的成長率都是負10%,經濟清楚陷入衰退。但到今年9月之後生產量即使仍只有90,成長率卻因去年9月產量已是90而上升為0%。所以儘管經濟仍然不景氣,景氣指標卻已回升。這是近三個月我國景氣燈號離開藍燈而出現黃藍燈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也仍不能由最近景氣循環指標的回升,就樂觀以為經濟要回升。
在影響景氣和經濟成長最大的出口方面,我國做為高度依賴出口的小國,經濟能否回升常要看國際經濟是否使我國出口回升。但2013年國際經濟能否變好或變好多少,仍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歐債問題較樂觀的看法也只是不再出大亂子,可能的解決方法很難不包括財政的緊縮、較嚴格的金融管理,以及歐元的貶值。美國財政懸崖應該不會真的發生,但財政緊縮則很難免。美國的政策也比以前更重視其本國的生產和就業。而這都會降低我國出口。
美國、歐洲、和日本都會有貨幣擴張政策,但它們主要都是要買政府公債,我國出口能得到的好處不大。這些貨幣擴張有可能造成歐元和日圓對美元貶值,而新台幣卻對美元升值的後果。那對我國的出口就更不利。
再從出口競爭力來看,過去幾次景氣循環也顯示我國出口常在不景氣時降得比外國多,回升時卻升得較少。因此即使國際景氣回升,也不會把我們拉回原來的地位。這是因為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在不景氣時努力用國內生產替代進口品,我國原有的產品逐漸被取代,卻未能更努力在國內投資和研發新產業新產品所致。過去幾年我國新產業的發展更為停滯,國內淨投資甚至降到只有2007年的六成。自我努力不足的結果,即使國際景氣恢復,我們也無法充分得到其利益。
台灣近年來方向正確嗎?
國家經濟並不是自然會一直成長,或者一直在循環變動中逐漸成長。因為既有的產業難免會被低所得國家搶走,所以高所得國家一定要努力不斷發展夠多新的產業才能維持滿意的成長。而這需要不斷的研發努力及投資,同時要不斷提升人民的能力。但我國近年來並未朝這正確的方向努力。除了淨投資嚴重偏低之外,我們的教育也一直未能好好培訓人才。
我們證所稅要對新興產業和企業課較高的稅。我們的金融政策談的都是金融業如何到國外發展,如何幫人民把錢投資到外國,而很少注意要如何幫助國內產業投資。政府講得最多的海外招商之結果是外人投資只有2007年的三分之一,淨外人直接投資更幾乎是全球最差。我們的產業政策除了口號,實際上都是要降低成本及環保規範,而這只會讓出口品價格下跌和貿易條件惡化,而不是讓產業升級。我們的國際經貿政策很少真正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而卻常以開放之名促使產業加速外移及外國產品加速入侵。
政府訂了比民間和主計處預測還高的成長目標,說因為政府要推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招來更多投資。但自由經濟示範區這政策口號已喊了好幾年,其間光外勞政策就變來變去搞不定,如今仍無法定案,也講不出一個具體的特點,這種先喊口號再來拼湊的政策,只要不對國家造成傷害已是萬幸,政府想藉它來提高2013年經濟成長率恐怕又是另一張空頭支票。別的不說,這項政策就算很快定案,2013年也很難完成立法及細部規劃而讓企業開始建廠,如何能提高2013年之投資?所以由我們的政策和努力看來,我們也不能對未來經濟太樂觀。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