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端午節,很多人會聯想到划龍舟,這個熱鬧的傳統活動不但是端午節特有的習俗,甚至還演變成國際體育比賽。而關於划龍舟的起源,相信大家會直接想到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故事。事實上,關於龍舟競渡的傳說,早在屈原投江兩百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同時,在後來的東漢時期也有一個關於龍舟起源的故事。
按《荊楚歲時記‧第一部寶顏堂秘笈本》所記載:「……是日競渡。採雜藥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蓋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也。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越地傳云。起於越王勾踐。不可詳矣。是日競採雜藥。」可見得,在不同的地區,所流傳的起源不同,而現在所要講述的故事,就是文中所提到的伍子胥與曹娥。
伍子胥一片忠心 遺恨千古
《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可以說是一場改變整個春秋局勢版圖的戰爭,而其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伍子胥。伍子胥為了向楚平王報殺父兄之仇,一路逃亡至吳國,歷經多年苦難,最終完成殲滅楚國、掘墓鞭屍,報了滅門之仇;同時也幫助吳王闔閭實現了富國強兵,讓吳國成為春秋時期霸權一方的強國。
然而滅楚之後,吳王闔閭在和越國的一次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繼位,伍子胥也繼續輔佐吳王夫差,並在三年之後滅了越國以報父仇,並讓越王勾踐與其妻臣到吳國為奴。雖然伍子胥一直認為勾踐不能留,必須殺掉以除後患,但是因為小人讒言加上夫差的自大,不但始終沒有殺了勾踐,反而在三年之後將勾踐放回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之後開始積財練兵以壯國力,並進貢大量的金錢美女來鬆懈吳國的戒心,同時鼓吹夫差建造奢華的姑蘇台,藉此來消耗吳國的人力和財力,又獻上美女西施讓夫差沉溺酒色不問國事。伍子胥不斷地勸諫阻止,吳王卻總是充耳不聞,並且越來越討厭伍子胥。
之後,由於太宰伯嚭的煽動,夫差終於動了殺機,他封了一口寶劍給伍子胥,要他自盡。伍子胥拿著劍,悲憤說道:「唉!只因為伯嚭的讒言,王就要殺了我,你知道嗎,當年我幫助你父親奪得王位,又幫助你父親在諸侯間爭霸,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吳國社稷,而你卻只聽小人讒言就要殺我。」隨後他又轉向旁人說:「我死了之後,記得把我的雙眼挖出來,掛在吳國東門的城牆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如何將吳國滅掉。」說完之後,伍子胥便自盡了。
吳王聽了伍子胥死前這段話非常生氣,於是命令將伍子胥的屍首用布層層包起,丟入錢塘江中去餵魚。江邊的百姓知道這件事,感到非常難過,於是眾人駕著小船在波濤的江水中將伍子胥的屍體打撈起來,並私下在附近的山上立了祠堂,那座山也改名為胥山。而從此之後為了紀念伍子胥,在當地也形成了龍舟競渡的傳統。
曹娥孝心感動天 立孝親節
龍舟競渡除了兩位忠臣之外,還有一個與孝有關的故事。
《後漢書‧列女傳》記載,曹娥的父親曹盱是一名巫師,主司祭神之事。東漢漢安二年的端午時,曹盱駕船在江中祭祀潮汐之神,而這位神祇的本尊正是前文所提到的伍子胥。不料在祭祀的過程中,小船意外翻覆,曹盱溺死江中,然而他的屍體卻一直打撈不到。當時十四歲的曹娥日夜守在江邊哭泣,等待父親回來,就在七天之後,悲痛絕望的曹娥跳入江中自溺。
據傳說,眾人將曹娥的屍體打撈起來的時候,曹娥正緊抱著父親的屍體。多年後,縣官將曹娥屍體改葬於江邊,並立碑建廟;百姓也將曹娥敬為水神,並將她被打撈起的那天立為孝親節。
從上面幾個故事來看,不論是伍子胥的死諫、曹娥為父投江,還是廣為人知的屈原,龍舟競渡故事的起源總是與「忠」、「孝」的精神有關。自古以來,忠孝節義一直都是中國傳統中很重要的傳統精神,古人為了將這些精神傳下,將這些偉人逝去的日子立下節日與活動,除了紀念,也是要以此作為榜樣學習。
然而隨著時代的推演,忠、孝這兩個字的含意也逐漸被歪曲,甚至遺忘。所以,在我們觀賞熱鬧的龍舟賽時,不妨也回想這些故事,相信能有不一樣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