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家出版社分別來找我,想要再版我七、八年前所寫的兩本有關股票投資的書。歡喜之餘,也令我驚訝,因為當時所寫的內容,一般說來是非主流,即使投資人做了很多的功課,也未必能了解接受。但負責本案的編輯顯然做了功課,開門見山就問我甚麼是「正和遊戲」,希望能把這個觀念再說明清楚。因為對許多讀者來說,這是非常陌生的,實在可惜。
這勾起我許多的回憶。當時,用賽局理論看股市的,就我搜尋,似乎是鳳毛麟角,國內外都如此(用賽局理論看期貨選擇權交易的倒是不少)。個人認為,這是股票投資的一個核心概念,且所用到的賽局理論很簡單、很生動,可以幫助初入股市的投資人看清楚方向,值得多加介紹。
何謂「零和遊戲」?
首先我們來看「零和遊戲」(zero-sum game)。賭博、打麻將等,就是典型的零和遊戲(假設沒有旁人抽頭吃紅),因為贏家所拿的錢,就是輸家所輸掉的。我們把贏家所贏的錢,和輸家所輸的錢正負相抵,結果永遠是零,所以稱為零和遊戲。
這種遊戲的特點如下:一、牌桌上的錢,總數不會變多,也不會變少,不論打多少局。二、你贏的錢一定是別人輸給你的,而你輸的錢一定有人贏走。夠簡單吧!期貨、選擇權交易,是合約交易,如果不考慮手續費和交易稅,一般認為,就是零和遊戲。這樣的賭局,如果是公平的,輸贏機率照說是五五波,但常常聽到有人說,做期貨選擇權和賭博一樣,十賭九輸,為甚麼呢?
假設市場是公平的,沒有詐欺,這個問題通常有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是手續費和交易稅單次金額雖然金額不大,但一再累積也是很可怕,會讓賽局裡的錢越來越少,最後大家總是輸多贏少,這就是所謂的「負和遊戲」(negative-sum game)。第二種解釋是市場裡有大戶吃定散戶。想像在一個賭場當中,你只有100元,對方卻有一萬元,每次賭50元好了,雖然每一局的勝負機率一半一半,但最後輸光的人,通常是你這個散戶,因為只要連輸兩次就Game Over了。於是大戶越來越大。
可想而知,正和遊戲(positive-sum game)就是總報酬越來越多的遊戲,這當然不會是打麻將賭博之類的活動。貿易、分工合作和談判妥協是才最常見到的例子,也是古典經濟理論最了不起的見解之一。
用賽局理論的術語來說,早期的重商主義認為貿易是零和遊戲,一個國家的出超,就是另一個國家的入超;一個國家的外匯存底,就是另一個國家的外匯赤字。但赤字被認為是不好的,所以國家必須設立種種障礙,以阻止外國商品進口,同時保護國內的產業和商家。這個觀念流行了數百年,直到十八世紀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倡自由貿易才被推翻。他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主張,消費者應該從最便宜的地方購買商品,而保護只會帶來壟斷,讓經濟更沒效率。另外,貿易會帶來分工,讓甲國專心生產紡織品,乙國專心生產穀物。這樣安排,比以前更有效率,於是經濟更加發展。
總之,分工合作是典型的正和遊戲,人類的經濟發展,幾乎離不開分工合作。想想看,如果沒有分工合作,生活大小事都要自己完成,那是怎樣的景象?從早餐開始自己準備,接著小孩不是送去學校而是自己教,然後要去採集食物或捕魚打獵,準備午餐,還有房子要自己蓋,也不可能有手機,因為自己不會做……
股市是「正和遊戲」?
回到股票投資上,當我們從市場上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實質上就是這家公司的股東了;而公司也確實從這些股票募得資金,雖然中間隔了成千上萬手的交易,金額也未必相同,但投資關係不容否認。
這便構成一個正和遊戲:公司可以及時運用大眾資金於生產,不用耗時多年,單靠企業經營慢慢累積資本;投資人則是專心投資,耐心地等待投資收益,不用自己開一家公司或工廠。在這個正和遊戲當中,我們做為投資人,重要的是用心挑選好公司,那些認真經營獲利良好的公司。其次就是判斷投資價位和報酬率的關係,如此而已。而當一個正和遊戲形成之後,就會年復一年地產生報酬並且再投入,成為良性循環。接著經由複利的力量,十年八年之後,自然成果豐碩。
可惜許多投資人先入為主的觀念不是這樣,總認為做股票就是要看準行情,低買高賣,聰明獲利。這樣的短線進出,其實和期貨選擇權也差不了多少。在那麼短的期間內,企業價值變動其實不大,有的只是利多、利空消息,然後股票只是一個交易標的,它是台泥、亞泥還是大立光其實並不重要,只要能抓住上下波動的脈絡就行了。這是把股票當作零和遊戲玩。如果你又是小散戶,十賭九輸的命運就很難不降臨在身上了。
這就是一個市場,兩種遊戲;一張股票,兩個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