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風中看到店鋪裡飄掛著紅紙春聯,才知道過年到了,腦海裡不覺浮現小時候過年熱鬧的景象。
小時候,過年前的一段日子裡就忙碌了起來。我們幾個小孩喜歡在三合院裡穿梭奔跑,還記得經過廚房時,總會聞到蒸籠裡散發出來的年糕的味道。
台灣過年的習俗,家家戶戶都要蒸年糕、發糕,還要製作蘿蔔粿。於是,需要力氣的或細緻工夫的工作都來了,家庭主婦自然是總監,左鄰右舍壯丁漢子誰也逃不了,有時候連小孩也派上用場。
鄉村的三合院裡,有大戶人家的,有幾戶合住的,種田的住了正房,作生意的老小幾口住了側邊的護龍,賣菜人家住尾間,每天早晚進進出出,就是一家人。到了過年蒸年糕時,每家每戶需要的量不一,為了節省人力、物資,當然就湊合一起作了,誰有空誰就來幫忙,蒸好了再比率負擔。
做年糕、發糕前,主事的人估計好了需要幾斤糯米,哪家壯丁閒了就騎著腳踏車,去米鋪買了載回來;小時候也曾見過有力氣的大人扛著米袋走回來的。糯米進了廚房,先倒進大桶子裡,用水浸泡著,等到主事的人認可了,一聲號令,磨米的工作就開始了,幾個小孩就盼著那一刻到來,我們擠在石磨子邊,等到礙著了大人才一窩蜂跑開。
磨糯米的石磨子是用石頭打造的,底下有一個男人胸膛大的圓形基石,基石外緣鑿了一圈溝槽,在槽邊挖了一個出水口。然後再打造一個比這基石小一點的石磨,鑿了一個小洞直通磨底,再用麻繩繫上一根棍把子,讓石磨放在基石上面。別看這小小的石磨子,年年為家家戶戶磨出了一袋袋蒸年糕用的米漿。
依照工序時程,算好了日子,石磨子就動起來了。通常石磨子設置在天井裡,或廚房後方空地上。操作時,一個婦女人家站在石磨邊,從桶子裡把浸泡著水的米,一勺一勺地倒進石磨的小洞裡,執著石磨棍把子的壯漢,就推動起石磨來,讓石磨在基石上轉動,那石磨是有重量的,用力小了推不動,力量大了轉不穩。石磨轉動時需要兩個人配合,拿勺子的婦人看著轉動的石磨,斟酌米的進水量,才能讓米在石磨的研磨下,溶成白白的米漿,再從溝槽的出水口,涓滴流進綿布袋裡。我最喜歡看那癟癟的布袋慢慢鼓脹起來的過程。
當大人忙得不可開交時,我們也玩得熱鬧。還記得有一個過年,到了晚上我還不肯休息,等著要看蒸籠裡的發糕,後來累得睡著了,母親把我叫醒時,我卻又不願睜開眼睛,最後還是在發糕的香氣中進入了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