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实验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的John List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Uri Gneezy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首先,他们招募了几名29岁至45岁的参与者,这些人中有一半是身障者,另一半没有身体障碍。不论是否身障,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开车。
两个经济学家事先为每个人都预备好一台车子。其中身障者开的车有一些特殊的装备:驾驶座有特殊的扶手,而且车上放置轮椅;其他人(非身障者)开的车则没有这些装配。不论身障与否,每个人开的车侧面都刻意制造了一些明显的刮痕,然后参与者就开着这些车去芝加哥各处的汽车修理厂修理。
修车跟超市购物不同,每个人修车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请车厂估价。这些实验的参与者也是一样,他们每到一个车厂就请技工检查车子的刮痕,然后请车厂给一个估价。每个实验的参与者造访了很多车厂,每个车厂都现场给了一个估价,实验过程就如此简单。
▲图一:身障者和非身障者取得的修车报价。
30%的差异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甚么呢?显然是要测试厂商是否会因为驾驶有身体障碍而给予不同的估价。两位研究者将所有的估价拿来统计,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车厂给身障者的平均报价比其他人高出了30%!如图一的「左边两栏」所显示,橘红色代表身障者所得到的平均报价,显然比绿色非身障者得到的平均报价高。
为甚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作者认为这是车厂「差别取价」的结果,也就是在价格上歧视身障者。车厂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当他们看到身障者来询价的时候,心里认为身障者可能因为行动不便,因此让他们难以开着车到不同的车厂询价,所以他们无法「货比三家不吃亏」,让车厂有提高价格的动机。
这样的结果无疑地令人感到沮丧,觉得车厂「吃人够够」,竟然为了赚钱不惜坑害身障者。但是沮丧之余,这种价格歧视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呢?另外一个值得问的问题是:除了修车之外,身障者是否在其他处境中也受到歧视呢?
欺负你没商量?
针对第一个问题,两位研究者在实验的第二轮做了一个不同的设计:同样的一批实验参与者再度进行角色扮演去车厂询价,当然他们选择了跟第一次不同的车厂。
第二轮的实验设计跟第一次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当实验参与者询价的时候,他们会先跟车厂说他们「目前已经取得了三份报价」。这个设计的用意当然是为了消除车厂对于身障者「行动不便所以信息有限」的假设。
第二轮的实验结果显示,原本身障者跟非身障者之间的报价差异完全消失了,即图一「右边两栏」所显示橘色和绿色的报价高度没有显著差距。这显示实验者多加的那句话有着神奇的效果!显然是因为那句话让车厂知道眼前的客人是「内行人」,因此不敢刻意调高自己的报价。
「理性的」歧视
笔者过去曾经介绍过当经济学家分析歧视行为时,通常将它们归为以下两类:第一种被称为「偏好歧视」,也就是因为憎恶某些肤色、种族、性别而给予差别待遇的行为;第二种称为「统计歧视」,它是根据群体相关的统计趋势而推论出来的歧视。例如由于女性开车比较保守小心,因此是更安全的司机,所以保险公司给女性较低的汽车保费。第二种歧视属于理性计算的结果,歧视的目的往往是为了经济利益。
显然,车厂对于身障者的歧视属于第二种:车厂不是歧视身体有障碍的人,而是理性计算的结果告诉他们可以透过提高报价来获利。
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为身障者提供更友善的硬件环境,例如各类通道、交通运输、电梯设施等,增加他们的活动能力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将有助减轻他们在社会上受到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