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建会主委管中闵去年底对立委提案删除其年终奖金预算,脱口而出的一句:「我做爷们的,怎么会在乎这些钱!」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也引发「爷们儿」究竟是甚么意思的讨论。
「爷们儿」一词,在北方俗语中,指成年男子,这个词虽然有些年头了,但是远未古老到可与孟子比肩。
在中国,还流行「纯爷们儿」,它的诞生则更晚,是在互联网兴起之后的事了。按常理,既然用「爷们儿」代表男子,加一个「纯」字等于画蛇添足。不过,当今中国有诸多使人瞠目的新名词,既然有了「伪娘」、「女汉子」等「雷人」的词汇,「爷们儿」们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出现性别混淆的迹象,也只好用「纯」字强调一下,也借此凸显自己坦荡、正义,有男人味儿。
书归正传,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没有「纯爷们儿」这种说法,孟轲老先生自然也不知「纯爷们儿」为何物。但是,那时候有一个与此地位相当的名词——「大丈夫」。那么,在古人眼中,甚么样的人能够称为「大丈夫」呢?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了一段孟子与其弟子景春以「大丈夫」为主题的讨论。
在景春的心目中,有两个偶像——公孙衍和张仪,都是纵横捭阖的风云人物。张仪为战国时期的秦国宰相,在明太祖朱元璋「废相」之前,历朝历代君权都是要受宰相制约的,而秦国又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张仪地位之显赫便不难想象了。公孙衍的地位,与张仪相较毫不逊色,此人曾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伐秦,大败秦军于伯阳城(今甘肃天水东)。然而,二人皆有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倾向。
景春认为,这二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两个如果发火,各国诸侯都会害怕,这二位如果消停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因此,他把二人视为「大丈夫」,并反问道:「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孟子听了直摇头:「这样的人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怎么没文化啊?」(「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那么,孟子认为的「纯爷们儿」——「大丈夫」应该甚么样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也就是「居于仁,立于礼,行乎义」,即遵守仁、礼、义的道德规范,「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更重要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才是所谓的「纯爷们儿」——「大丈夫」。
身居要职、手握重权不等于「大丈夫」。这并非仅是孟子的个人认识,而几乎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普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