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發表關於對等關稅的講話後,手拿簽署的行政命令。Getty Images
美國總統川普3日宣布對台課徵32%關稅,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汪浩發文,表示台灣與競爭對手相比,遭受的關稅沒有特別高。要理解美國對台的抱怨,台灣才能對症下藥,提出建設性談判方案。
汪浩指出,美國貿易代表署3月31日曾發布2025年《美國國家貿易評估報告》,聚焦4項台灣對美商品的貿易壁壘,特別是農產品、汽車、服務業領域,阻礙雙邊平衡,報告中更呼籲台灣加快開放市場,避免關稅衝擊。
汪浩分析,台灣政府抗議可以,還是要拿出誠意和具體措施,把對美順差降下來,才能讓美國對台關稅調整。
4項對美商品的貿易壁壘,包括:
1. 農產品
牛肉與豬肉進口限制:報告指出,台灣於2009年簽署協議重新開放美國牛肉市場,2021年放寬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但仍維持嚴格的檢驗標準與標示要求,導致進口量低於美國預期。
稻米與其他農產品:台灣對美國稻米徵收高達45%的關稅,並實施嚴格配額制,限制大豆、小麥等進入市場。
2. 汽車與工業品
汽車關稅:台灣對美國汽車徵收17.5%的關稅,並要求符合本地排放與安全標準認證。報告特別指出,台灣雖於2002年加入WTO後,採用全球汽車標準,但對美國車型的進口限額,從2021年的每款100輛降至2023年的75輛,進一步限制美國汽車市場份額。
機械設備:美國機械與零組件面臨10%~15%的關稅,搭配繁瑣的海關程序,影響其在台灣市場的競爭力。
3. 非關稅壁壘技術
標準與認證:報告批評台灣對美國電子產品、醫療器材等設有獨特標準,如BSMI認證等,要求額外測試與認證流程,增加美國企業成本。例如,醫療設備需通過衛福部的冗長審批。
政府採購偏向本地:台灣《政府採購法》傾向優先採購本地產品,美國企業在公共工程或國防項目中難以競爭,例如能源設備與軍事技術的市場份額受限。
智慧財產權問題:報告指出,台灣雖於2019年修訂著作權法,打擊非法串流裝置,但線上盜版仍普遍存在。2022年提出的修法,允許無權利人投訴下的刑事追訴進展緩慢,美國認為台灣在智財保護的執法力度不足。
4. 服務業與市場准入
金融與電信限制:台灣對美國金融服務如保險,與電信業設有外資持股上限(49%)與本地化要求,限制美國企業擴張。
文化產品配額:台灣對美國影視內容實施配額制,如電視台需播放一定比例國產節目,影響美國娛樂產業的出口。
汪浩指出,在報告的總體評估中,美國認為台灣的貿易壁壘,阻礙雙邊貿易平衡。半導體雖因戰略重要性暫獲豁免,但報告警告,若台灣不調整貿易政策,電子零組件、機械等將面臨更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