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去年年底批准了海南省提出的「国际旅游岛」规划书。至此,中国2009年批准的区域发展规划已达11个,从海南到甘肃天水,再到黄河三角洲,掀起了新一轮特区与规划的浪潮。但自上而下的振兴规划除了推高政府财政税收之外,能否激发民间潜力,进而实现民富,并不令人乐观。
规划遍地开花领导一句话就变
中国人大财经委的一位官员分析,目前获批的区域发展规划往往是基于当地经济利益,考虑的是财政税收等,有些甚至纯粹是依靠人为因素获批,并不是从宏观大局上着眼,对整体经济发展并不利。
无论是西部的天水,还是远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岛;无论是已批复的,还是正在积极申请的,遍地开花的区域发展规划多数都停留在文字的定位上,能明确获得金融、财税等实质性配套政策支持的屈指可数。
纵观中国地方区域发展,会发现父母官们存在着「规划惯性」与「投资冲动」。每当新官上任或者需要政绩之时,总会搞各种「×年规划」,动辄上亿投资,各种项目一涌而上。至于是否真的符合该地区需要,是否能达到效果,该任领导走后,再无人关心,更无处问责。
这种「政绩驱动」之下的规划,「首席规划师」往往是不具备相关专业素养的地方官。为了追求政绩,城市规划犹如领导手里的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短命工程」,甚至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都是这些地方政府领导的作品,城市规划陷入了「领导一句话就变」的规划怪圈。
海南房价狂飙杜拜殷鉴不远
「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获批前后,海南房价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狂飙突进。
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海南,究竟是谁的海南?现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王岐山,当年主政海南时曾对此有一个定位,他称海南为「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全国人民的度假村」。最近海南省政府在后面加了一句:「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问题是,土生土长的海南和三亚百姓,能从这个美好的远景中得到多少实惠呢?
1月11日,三亚凤凰岛公寓开盘,一天之内两栋楼就卖了50亿元。还有分布在海南漫长海岸线上,能数得出名字的百亿大案至少数十家,投资过亿、销售过亿的房地产公司不下百家。统计数据显示,仅海口和三亚两市2010年1月的单月销量就达到110亿元。
面对狂热的海南,杜拜危机殷鉴不远。在杜拜房地产最热时期,出现开发商在尚未购入土地前就开始卖房的行为,这与海南的现状极其相似。杜拜和海南都是常住人口很少,「候鸟式」生活群体所占比例庞大。
杜拜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海南楼市的泡沫化隐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观点地产》1月7日举办的年度论坛上说:「杜拜是为全世界的富人准备的,你要是没在杜拜买套房,你就不算是真正的富人!海南,就是第二个杜拜!」
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认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或导致新一轮房地产泡沫,而泡沫的破灭由老百姓来承担,泡沫利益则被特权阶层占有。
郎咸平:要向拉斯韦加斯取经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警告说,「海南岛的开发要多向拉斯韦加斯取经,千万不能学杜拜。」以地产开发带动旅游产业开发的模式并不完全可取,因为据他观察,这种观光区能否成功和地产开发的比例是成反比的,即地产开发越多,越不容易成功,地产开发越少,就越容易成功。
「人们去拉斯韦加斯就是去赌钱,去旅游的,在拉斯韦加斯基本看不到大片豪华的商品房。在美国政府的监管下,大量资金只能投入到专业旅游设施方面,不准炒地产。为甚么拉斯韦加斯的成功不能被复制到杜拜呢?就因为杜拜太依靠地产开发了。」而炒房客炒的房地产,既不可能独自经营,也不可能用来自住,最后只能成为岛上的负担。
与房价跳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南本地人收入不高。2008年三亚城镇居民的年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为7,142元人民币(约合3万3千元台币),以现在新盘动辄每平方公尺2万元的均价来算,一套90平方公尺的房子总价180万,一个三亚人不吃不喝也要250年方能买得起。事实上,在海南一些海景房的购买者中,很少有当地人。
海南人买不起房,那海南人住甚么?答案是「政策性住房」。根据海南省的计划,海南将在2009年完成的75,798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础上,2010年新建不少于10万套保障性住房。但在一些海南当地人看来,这种高价房对外,政策性住房对内的模式,会造成另一个尴尬。10年后的海南或许由两个世界组成,一个是海景豪宅里由外地人组成的富人世界,另一个是政策性住房里由本地人构成的真实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