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久居车市冠军的日本丰田(Toyato)汽车公司来说,今年爆发的暴冲召回事件所造成的信誉损失,恐怕远超过估计。有专家认为,层出不穷的暴冲事件,可能和驾驶人的过失或心理预期因素有关。不过美国律师霍华德(Tim Howard)不以为然,并准备召集美国千万车主进行有史以来最大宗的汽车集体求偿诉讼案,总金额或将高达300亿美元。
千万车主恐求偿
霍华德日前向佛罗里达州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案,他打算号召全美800万到1,000万名丰田车主提出集体求偿,估计每人可获500至1,000美元,总赔偿金达100亿美元。他痛批丰田因为傲慢与牟利,罔顾信赖丰田的无辜生命。霍华德表示,丰田向大众说谎,隐瞒自2002年起就知道暴冲问题。他表示,丰田一连串的召修行动,使许多车主蒙受汽车贬值的经济损害,丰田应就此赔偿。
2002年生产的丰田Camry有175起速度失控问题的投诉,其中一半投诉案与车祸有关。
另据媒体披露丰田内部档案显示,丰田早在2007年就曾与美国政府进行谈判成功,以「设备召回」的名义召回会卡住的油门踏板,让召回的范围大缩水,仅回收5.5万部因为问题踏板而可能出现暴冲的Camry和Lexus ES350,因而省下逾1亿美元费用,同时也回避了美国政府的安全问题调查。这些问题跟丰田去年秋天召回约850万部汽车的状况相同,但时间上已拖延了约2年。
《纽约时报》也发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收到的所有12,700起消费者投诉中,福特汽车遭到的投诉最多,为3,500例,不过仅有450例导致车祸。丰田其次,为3,000例,但是其中却高达1,000例与车祸有关。《纽约时报》同时比对日本交通厅相关纪录进行分析后得到类似结论。
员工警讯遭忽视
然而,对丰田最具杀伤力的报导则是《英国每日邮报》3月11日透露的讯息。一份于2006年由丰田车厂员工撰写的备忘录,曾于当时送给社长渡边捷昭(Katsuaki Watanabe),报告中警告,丰田所生产的车辆已遭遇系统性威胁。然而丰田却疑似将利益置于客户安全之上,将此份强调安全性的报告束之高阁。这份报告还指出,由于新车研发时间不足导致原型车实验数据不足,制造标准也普遍降低,而装配在线具备高度专门技术的员工也遭排除在外。
美国国会调查小组已要求丰田交出此份备忘录。对于丰田一连串系统瑕疵而言,这份备忘录可说是证据确凿。
根据联邦安全监督机构的数据显示,丰田汽车的暴冲问题已导致34人死亡。
霍华德曾担任控告烟草、软性饮料等高知名度官司的律师。针对这次的集体诉讼案,霍华德认为,若能证明丰田在车辆安全性上刻意误导消费者,并以诈欺定罪的话,最终赔偿金可望增至3倍,达300亿美元。
无独有偶的是,美国南加州检察官也将对丰田提出告诉。南加州橘郡(Orange County)地方检察官瑞考克斯(Tony Rackauckas)的办公室表示,他们将对丰田在美国的销售部门「丰田汽车美国销售公司」(Toyota Motor Sales USA)提起民事诉讼,「阻止他们继续透过销售有瑕疵的车辆来危害公共安全,同时阻止他们的商业诈欺行为。」
消费者未放弃丰田
丰田汽车因为一连串的暴冲、召回事件延烧,社长丰田章男不得不出国道歉灭火,未来还要面临美国官方起诉和民事求偿。媒体的大篇幅报导,让人觉得丰田似乎就要一蹶不振。但根据《华尔街日报》报导,消费者对于丰田的信心远高于媒体的预测,有6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没有受到召回事件影响。
著名的汽车评鉴机构「鲍尔市场研究公司」(J.D. Power and Associates)3月18日公布年度汽车质量评比报告,以2007年份汽车车主在3年中报告车子发生问题平均每百辆车子的件数,作为评比汽车「长期可靠度」(long-term reliability)的标准,结果大量召回而使声誉受损的丰田汽车公司,从去年的第三名往下降两位至第五名。
今年质量可靠排名前十的车型(有两款名次并列)依序为:一、保时捷(Porsche,110件)。二、林肯(Lincoln,114件)。三、别克(Buick)与凌志(Lexus)并列第三(115件)。第四、水星(Mercury,121件)。五、丰田(Toyota,128件)。第六、本田(Honda,132件)。第七、福特(Ford,141件)。第八、奔驰(Mercedes-Benz,142件)。第九、本田旗下的Acura品牌(143件)。
过去几十年来,丰田和汽车驾驶间建立的信任关系,让丰田成为产量世界第一的车厂。这种信任关系也让丰田在本次灾难中获得回旋、应变空间。今后几年,丰田的二手车价可能依然坚挺,而这对丰田未来的业绩具有关键作用。为了扳回销售颓势,丰田在美国推出前所未见的促销方案,包含为期5年的零息贷款,降低租赁价格,也为丰田车主提供两年的免费维修。
「鲍尔市场研究公司」预测,丰田的促销措施有助于推动美国汽车业销售,3月可能大增23%,而促销措施将有助于本月美国汽车业销售成长23%,甚至可能引发汽车业的促销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