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纲是否有洗脑效果?

高中历史课纲「微调」案,引起极大的争议,并且引发近年来首次的高中生集体抗议风潮。
周博晨
第167期
樊家忠
作者为台湾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去年高中历史课纲「微调」案,引起极大的争议,并且引发近年来首次的高中生集体抗议风潮。这个课纲修改的缘由,是马政府以及统派人士想要透过高中生的教材内容来影响高中生的统独意识型态。

然而,高中生的教材内容到底能不能影响统独意识或者其它诸如左右、种族、环保等价值观,其实是一个需要检测的问题。一种看法认为高中生的年龄阶段刚好在各种价值观形塑的重要阶段,而且如果教材列为升学考试的范围的话,学生将会很认真地学习该教材,因此教材的内容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当然是教育部课纲审议委员会的委员们所抱持的基本假设。

另外一种对于课纲看法是「洗脑」必须在封闭的环境中才能达到效果,并且需要一定程度的暴力进行强制才能有效。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学生除了课本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知识的来源。在这种条件下,单一知识来源的影响力应该有限,尤其是当这个知识内容跟现实脱节的时候,很容易被其它知识推翻。

 

中国的高中课程改革

可想而知,热衷各种洗脑工作的中共政权当然会积极地透过学生教材来进行政治宣传。其中,高中教材的修订属于非常重要的政治工作,而且每次更换一个领导人推出新的政治方针时,学生的教材通常就会跟着修改,好让学生「与时俱进」。

因应江泽民上台并推出了「三个代表」的政治方针,2004年6月,中国教育部进行了所谓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出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四本教材,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内容。跟此前的教材比起来,这些新的教材目的在灌输学生以下新的观点:

1.    学生应了解中国式民主和政治参与。
2.    学生应了解「以法治国」作为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3.    学生应学习江泽民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    学生应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民族传统的欣赏能力。
5.    学生应该了解并赞赏中国的(非市场)经济体制。
6.    学生应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问题。

这次的改革于2004年先在几个省分试办,并在以后几年逐步推广到全中国。由于教材变更的幅度很大,而且所针对的意识型态内容非常明确,这次课程改革成为研究者估计高中课程改革对学生意识型态的影响的一个好的「自然实验」。

 

经济学家的研究设计

Davide Cantoni等五位经济学家利用实证数据对这个可能的影响进行了估计。在2013年,他们北京大学调查了二千位学生,并在调查表中设计了跟2004课程改革内容相关的题目,来了解学生的想法。他们的研究设计主要是在比较新教材实施前后上高中的学生,是否在上述那些面向上有不同的观点。同时,由于新教材在各省实施的时间不同,这又给了更丰富的信息可以进行更准确的估计。

他们的估计结果显示,接受新教材教育的北大学生,比起受旧教材教育的学生,显示出以下几个不同:

第一、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加。不只是对中央政府,对各级政府、人民解放军、警察的信任度都增加。唯一没有变化的是对法院的信任程度。

第二、更加同意中国共产党不只是代表党员,而是代表全国人民。

第三、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除了更加愿意跟少数民族通婚之外。同时,更加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第四、对于市场机制抱持更加怀疑的态度。

第五、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则没有明显变化。

这些结果显示中国高中课程改革对形塑高中生的意识型态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似乎在政治、经济面向,比在文化、生活面向来得显著。

 

研究结果可否推论到其它国家?

由于中国有特殊的政治与教育环境,所以这个研究结果可否推论到其它国家,例如推论到台湾去(2015)年高中课纲的改革,当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首先,中国并没有媒体自由,所有的电子与平面媒体都受到当局的严密控制,在政治口径上非常统一。所以一般民众包括学生在内,很难从媒体上读到跟当局不同的政治声音。媒体报导的一元化,可能使得高中教材的影响力更显著,因为学生在课外所得到的政治讯息跟课本的内容一致。

台湾的情况则大不相同,虽然媒体普遍专业性不足,但没有政治宣传的统一性。尤其是高中生族群大量仰赖的网络媒体与社群媒体,更是呈现多元的内容。当高中生普遍意识到新课纲的目的是要对他们灌输某种特定的意识型态之后,这样的灌输还能有多少效果将令人存疑。

 

短期还是长期效果?

Cantoni等人是以大学生的问卷结果来衡量教材效果,所估计的结果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的影响。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是,这样的影响是否会随着年龄逐渐消褪?或者,这些影响会长期持续下去?由于数据的限制,Cantoni等人的论文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我们也许可以从其它研究的结果来进行推测。

许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关于人在成长过程中个人主要的价值观与偏好的形成,存在一个所谓的「关键年龄假说」(impressionable years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价值观与偏好形成的关键年龄落在18至25岁,应该是一般人读大学以及大学毕业后几年的年龄,比高中年龄来得晚。如果这个假说是对的,这些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可能还会继续经历意识型态上的变化,Cantoni等人的研究所补捉到的效果未必在学生个人身上长久持续。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了解會員分眾 電商績效再突破
書名:電商經營100問:業界最完整,一次搞懂打造品牌、架設官網、網路行銷、獲利技法、跨境電商……讓營業額飆漲的網店祕笈 作者:…
職涯規劃六步驟(之二)
我們在上一期中談到,不少台灣年輕人有「職涯晚熟」的情形。也就是說,他們直到臨出校門之前,或者還弄不清楚自己的個人興趣、價值觀、…
沒有「宗教」的日本可否是樣板?
《武士道》的作者新渡戶稻造說他寫該書的起因是,一位比利時法學家對日本「沒有宗教」很吃驚,問道:「沒有宗教?那麼你們怎麼傳授道德知識?」…
西方學者對中國大饑荒的五點新發現
沒法為「毛主義」找到藉口---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發生的那場大饑荒,造成了幾千萬人死亡。但由於中共封鎖新聞和歷史資料,…
東海推廣部 穩坐中區第一
近年來台灣的私立大學面對社會少子化的衝擊,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至於落敗,極力嘗試擴大財源。而針對一般社會人士設立的「推廣教育部」,…
2009十大網路事件
1. 最紅網路明星 蘇珊大嬸竄紅 復興美聲唱法 2009年網路上最紅的「明星」,可能非「蘇珊大嬸」莫屬。…
媲美麥當勞的鬍鬚張
甚麼是最能代表台灣的傳統美食?一碗熱騰騰的香Q白米飯,淋上富含膠質的魯肉汁,滿滿的感動油然而生!是的,簡單卻讓人齒頰留香、…
綠色的長詩
茫茫大漠,抒寫著一首綠色的長詩。 如春暉之生動,如流泉之清新,如碧荷之芬芳,如醇醪之醉人...... 石河子--濃綠掩映的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