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痼疾。中国政府试图以4兆人民币的投资计划解决部分产能过剩问题。通过增加公共工程建设,政府可以增加对钢铁等产品的需求,从而降低闲置产能,然而,由于也放宽了银行贷款,并仓促批准石化厂等大型项目建设,经济刺激计划最终可能又造成产能增加并过剩,再次成为经济问题。
产能过剩现状
国际上考察产能过剩的重要指标是「产能利用率」。根据美国经验,当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时,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当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时,表示设备闲置增多,「产能过剩」出现,此时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时,为正常的「产能过剩」,低于81%时,为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目前,中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瑞银(UBS)在一份新报告中说,行业产能过剩已经给过去两年的利润率造成严重的下行压力。2012年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比2008年还低,只有2007年之前水平的70%。
产能过剩的原因
中国的产能过剩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1986年、1996年、2007年,中国曾经三次经济过热,基本上是10年一次。每次经济过热的直接表现就是大量的重复建设。本次产能过剩的出现,外在的诱因是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内在的原因是多年来政府这只「手」太强,市场这只「手」太弱造成的。
首先,由中国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来配置资源审批资金和项目,抵触和淡化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上的顽症,违背市场法则,背离了实际情况造成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垄断产业过多过大,也是中国产能过剩的直接诱因。企业垄断的背后是政府垄断权力、资源带来的,垄断不除,产能过剩就难以根治。中国财政扩张政策投入的4兆资金刺激了地铁建设热、高速公路热、支线飞机场热和房地产热。大量的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流向了国有企业和垄断产业。产能过剩首先就表现在这些垄断企业上。
第三,部分政府官员更多地关心发展速度、关心GDP的数量和财政收入,很少关心成长质量和经济效益问题。很多官员对GDP的追求是因为与升官直接挂钩引起的,出现产能过剩也就见怪不怪了。
从目前中国政府出台的抑制产能过剩措施来看,更多的还是利用行政手段,而行政调控的特点就是一刀切,而不是由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由选择,其政策往往又倾向于国有企业,遭殃的往往是民营中小企业,这样的折腾已经上演多次。而中国的配置资源的主体没有转向市场、发展经济的主体没有转向民营企业,只要政府资金在流通领域中不肯退出,这种折腾就会一再重演。
产能过剩的危害
所有产能的形成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当这些产能不能形成有效供给时,就是一堆废铜烂铁,浪费大量社会财富。
其次,由于大量过剩产能恰恰都来自于政府投资、政府担保与变相担保(如投资商以政府的土地抵押向银行贷款)和政府贴息,那么当这些产能不能形成有效供给时,就会产生大量呆账、坏帐乃至死帐,所有这些烂账都会转化为金融风险,而所有金融风险最终都会转化为政府财政风险。
此外,当过剩产能被强行淘汰时,将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如塑料包装袋生产巨头——河北华强塑料集团),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当许多项目成为过剩产能后,一些受贿或急于甩「包袱」的官员以「招商引资」为借口,满足收购商的种种无理要求,廉价甚至「零收购」这些产能,结果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大量失业工人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以及再就业等负担,将全部被推给政府,而廉价出售国有资产的收入也被挪作他用,甚至收购资金根本没有到位,导致真正需要财政拿钱的社会保障事业「无米下锅」,从而引发社会矛盾。
最终,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成就了无数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不仅耗费了大量宝贵的财政资金和耕地资源,而且还大量破坏生态环境。近年来太湖频发蓝藻灾害,导致无锡市民饮用水都发生危机,关键的原因就是湖区周围遍布的造纸、钢铁、化工、电解铝、制革等工业项目严重污染了湖水。评估显示,即使把江苏省所有乡镇企业自创办以来所赚的钱全部贡献出来,也恢复不了被它们的污染排放所破坏了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