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陆财经媒体报导,有机构估计,2012年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30兆人民币,已经超过该年GDP的50%。2012年新增的3兆社会融资总量,三分之二来自影子银行。
甚么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2011年4月七大工业国组织(G7)下的国际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定义「影子银行」为:「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对欧美来说,主要是围绕证券化推动的金融创新工具。
因为缺少正规银行体系的扶植,影子银行成为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沃土,规模不断快速扩大。然而,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必将给中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实体经济造成金融危机般的重击。
尽管对「中国式」影子银行还没有明确定义,但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为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中国影子银行在表现形式上与欧美各国有很大不同,但实质上同样是一种过度的信用扩张。
为甚么影子银行会存在?
简短的回答是,一些潜在的借款人不能通过正规管道进行融资。更深入的分析包含很多方面,究其核心是金融抑制。中国金融体系至今距利伯维尔场机制还相差甚远:大部分金融机构仍更像是政府机关,基准利率仍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政府对资金分配施加影响。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仍然很不发达。
这些因素导致了银行系统以外旺盛的资金需求和供给。其核心问题是正规的银行体系的利率被压制了。由于实际贷款利率偏低,所以导致对信贷的过度需求。而这又为政府影响银行信贷的分配创造了空间──图利国有企业、政府下属单位(如铁道部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和其他大型企业。
其他企业在中国大都被排除在贷款决策过程之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小型企业。根据一项北京大学和阿里巴巴在浙江省的调查,只有约15%的受访中小企业获得过银行贷款,20%左右的中小企业从来没有借过钱,其余60%~65%的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其他管道融资,如银行部门以外的资金。其中一个例子是新兴科技企业,它们通常有潜在的高回报,但也存在非常高的风险,所以通常不能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房地产开发商。
中国存款利率相比就更低了,事实上近年来的实质利率再次变负。这意味着,储户在银行存钱实际上是蒙受损失。过去几年外表融资的快速成长期正好与2007年股市的崩溃和2007~2008年中国部分地区的房地产行业的疲软期吻合,这并非偶然。在之后一个时期(2009年左右),住房价格反弹,但政府迅速采取行动,住房市场降温。2010年,大蒜、豆类、棉花、苹果和其他农产品不断被炒作,但政府试图打击这些投机活动。这些现象表明,公众尝试用不同手段来减少高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和绕过利率管制。中国每年居民储蓄相当于GDP的20%,如果家庭不能投资于股市或住房市场,并且实际存款利率又为负,他们必须寻找其他手段替代保值。非正式的贷款和理财产品自然成为被青睐的手段。
影子银行的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的扩张速度之快,从中国央行数据可窥一斑。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92%下降至2012年前10个月的56%,而若仅以2012年10月计,贷款在社会资金供给中的比例更是下降至39%,很大程度上是被影子银行取代了。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说,中国金融未来五年最大的风险在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更有众多专家学者坦言,目前中国市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严重低估,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必将给中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危机。
旅美经济学家简天伦在接受「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这几年来影子银行不断扩大,疯狂的发展非常不利于中国金融业的稳定。除不受监管外,影子银行很多的理财产品实际上都是风险极高的很不规范的一些做法,「这个活动越来越多的话,中国的金融稳定性就越来越差,所以中国的银行风险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