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我們可以如何比較有系統、有條理地進行職涯決策,一個不錯的方法是:想一想,我們是如何進行每天都要做的一個決策──出門以後,往哪裡去?
如何進行職涯決策?
這麼說好了,假設我們今天要開車載一個朋友出門。出門之前,你會先問你的朋友哪一件事情?是:「我們一出門該往左轉?往右轉?」還是說:「我們要去哪裡?」
很顯然的,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先問:「我們要去哪裡?」原因很明顯: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裡的話,那麼要即刻決定「接著該左轉或右轉」是沒有意義的。同樣道理,職涯決策也最好能夠從「我到底想去哪裡?」這個問題開始著手,而在職涯決策裡面,這個「我想去的地方」也就是自己的「職涯願景」。
無論如何,只是知道「我想去哪裡」是不夠的。一個完整的規劃,顯然還必須包括「我們要如何去那裡?」──當我們在思考「要如何去那裡?」的時候,並不會馬上去想「出門後該左轉或右轉」,而是會從目的地開始「回溯」,或者說,一路「倒推」回到自己的出發點。
我們通常會這樣想:從目的地那邊出發,有哪一條路,或者有哪幾條路,可以通往我們家的方向?這些路會直接通到我們家嗎?如果不是,該接哪幾條路?這些路會直接到我們家嗎?如果不會,又該接哪幾條路?如此這般,一直到最後我們找到可以從目的地一路接回我們家的路徑。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知道要怎麼回答「出門後該左轉,還是右轉?」這個問題。
我們也可能會發現,到目的地的可行路徑可能不只一條,這時候我們就會開始進行「成本效益」與「風險」分析。哪一條路徑的距離比較短?所需的時間呢?會不會遇到塞車?萬一遇到塞車的話,有沒有替代道路可以選擇?
如果我們的路徑要在好幾個地方從一條道路接到另一條道路,我們可能還會進一步思考:我們在這幾個轉折地方的「檢查點」是甚麼?是要找那兩條路交叉口的指標?還是有明顯的建築物或招牌可以當作地標?有哪些地標或檢查點可以告訴我們是不是走對了路,以及離目的地大概還有多遠?
在上面的日常例子中,其實就包括了進行職涯決策時可供遵行的基本原則。首先,我們的規劃要有清楚的願景目標,再從目標開始,往我們現在的立足點,倒推出一條可行的路徑。其次,在例子中所謂的「從一條道路連接到另一條道路」,這些道路也就是我們的「短、中、長期計畫」。我們對這些道路的連接,最終是要能夠讓自己知道「出門時該走哪一條路」,這也就是我們立即要去實踐的「行動步驟」。最後,在整個規劃當中,不要忘了「路可能不只一條」,而在選擇要走哪一條路徑的時候,成本效益以及風險控管的觀念就相當重要。
職涯決策的三個主要步驟
在下面,我們列出職涯決策的主要步驟:
第一步:描繪你的生涯願景
職涯決策不只與「我要做甚麼工作」有關,也與「我要過怎樣的生活」有關。所以在描繪生涯願景時,可以不侷限於工作及職業面,而把範圍更擴大一點,試著描繪:「在五到十年後,我最希望的生活方式是甚麼?我希望做的工作內容是甚麼?我希望從工作中得到甚麼?我希望生活在哪裡?我希望與周遭的人們有怎樣的關係?我希望有怎樣的私人與休閒生活?」
舉例而言,你的生涯願景可能是:「能夠親手製作自己的作品」、「能夠看到自己的創意與思考受到肯定」、「能夠買得起好的住宅」、「能夠領導他人」、「能夠跟很多人互動」、「能夠有規律的生活」,「能夠多陪陪自己的家人」、「能夠經常出國旅遊」、「能夠在財務上相當寬裕」等等。
試著把你生涯願景的不同面向,在紙上一句、一句寫下來。描繪生涯願景的階段,其實也就是與自己好好對話的時候。記得我們一再強調的:要對自己誠實一點。請靜下來好好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甚麼。
如果你已經依照之前幾期專欄文章中的建議,做過自我評估的話,現在不妨再拿出來,看一下在過去的生活經驗中,有哪些帶給你真正的滿足感?你最重視的價值是甚麼?甚麼是你的人格特質?你最拿手跟被肯定的是甚麼?把這些資料再看過一次,應該會對於你描繪生涯願景有相當幫助。
第二步:設定你的職涯目標(同時也設定你其他的生活與學習目標)
生涯願景可能比較是一種概念式的描述,主要在釐清我們自己最重視的事物與價值觀。但是要將生涯願景化為現實,我們就要設定具體的職涯目標,而在此同時,不妨同時設定其他相關的──私人的、家庭的、休閒的、社群的──生活目標。
在設定職涯目標時,最重要的當然是要知道現實世界中有哪些選項,可以與我們描繪的生涯願景相契合。在這裡,我們在前面專欄文章中曾經介紹過的,如何從自我評估連結到職業搜尋的方法,應該會有些幫助。
如果你還是對於「我希望的理想工作是甚麼」還有些困惑的話,不妨試試回答下面這個問題:「如果我知道一定能夠成功的話,甚麼是我在五到十年後最想要做的工作?」
第三步:形成你的長、中、短期計畫,並列出「接下來要做甚麼?」(行動步驟)
如果你以五年為期來進行規劃,那麼可以先寫出在這五年的長期計畫:「為了達成我五年後的職涯目標,在這五年之間我要做甚麼?達成甚麼?」根據你所列出的,五年後要完成的事項與要達成的目標,跟著列出你在未來二至三年當中要做的事情與要達成的目標,也就是你的中期計畫。
請注意,你的中期計畫目標應當與長期計畫目標有高度關連。或者是你是要完成中期計畫的目標後,才好進入下一個階段;或者是你可以用中期計畫的目標,來檢視自己已經完成長期目標的多少。
同樣的,根據中期計畫所要完成的事項與目標,列出你要在一年內完成的短期計畫。最後再根據短期計畫列出的事項與目標,列出你從現在到三個月內所要按部就班完成的事項,這也就是你目前立即要去實踐的「行動步驟」。
設定目標的SMART原則
在設定你的計畫目標時,可以注意以下的SMART原則。
SMART原則中的S所指的是Specific,這個意思是說,你的目標要具體而且聚焦。舉例而言,你所定的目標如果只是「要建立良好的英語能力」,這就不夠具體,也缺乏焦點。如果你所定的目標是「TOEIC達到750分」,這就是一個具體與聚焦的目標。
M所指的是Measurable,也就是說,你的目標應當是可測量的。這有好幾個重要意涵。第一個重要意涵是,只有當你的目標是可測量的時候,你才會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達成,以及達成了多少。就以剛剛所舉的「英語能力」來說,如果你沒有一個「TOEIC750分」的可測量目標,你怎麼知道自己的英語能力是不是達到了「良好」的目標?第二個重要意涵是,可測量的目標才能讓我們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以及進步了多少。如此一來,我們也比較容易把短期、中期、長期目標連結起來。
「目標要有可測量性」的第三個重要意涵是,如果沒有設定可測量的成果,將來在需要自我行銷的時候,我們就很難有效展現自己的能力。舉例而言,如果你在自己的履歷表上,光只是寫說自己很有「組織及領導能力」,那就是你姑妄言之,別人姑妄聽之。但是如果你能提出具體的證據,說明你曾經帶領過多少人的社團,主辦過規模多大的活動,那就能夠讓人對你所謂的「組織及領導能力」有具體認識。
A所指的是Achievable,也就是說,你的目標應當是「可達成的」。這裡的意思是說,不要把你的目標設定成「操之於人」,而是要能「操之在己」。或者說,不要讓你的目標變成是要依賴環境還是依賴他人才能實現,而是要設定自己基本上能夠負責與獨立完成的事項。
R所指的是Realistic,意思是說目標要務實以及具有可能性。當然,所謂的務實並不是指一味的「避難就易」,而是要在「難」與「易」之間求取一個平衡。
舉例而言,如果你現在的英語程度是連通過全民英檢初級初試都有問題,而你定的目標是要在一年後拿到全民英檢中高級的證書,這當然不是說完全不可能,但是衡諸你目前的出發點以及能夠投入的時間,你就需要客觀理性的評估:這樣的目標是真的能達成,還是只會是擺著好看?反過來說,如果你所定的目標只是「學校英文科目及格」,這樣的目標固然「不難達成」,但是對你將來在職場的競爭力恐怕也不會有多少幫助。
不妨這樣想:你所定的目標不能「難如登天」,幾乎不具可能性;但也不要「唾手可得」,一點挑戰性也沒有。最好的位置是在「需要努力跳起來,而且可能要不只跳一次才能搆得到」的地方。
最後一個字母T所指的是Timely,也就是所有的目標都要有時效性,要設定完成的時程。有人可能會覺得:要設定時程不難,但是要按時完成,總是會有點不容易克服的惰性。如果有這個問題的話,不妨可以試試多運用外在事件的約束力量,例如說參與證照考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