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騰騰的暑假到了,國立故宮博物院本館推出的「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中展出的海上仙山畫作,不僅展示了傳統文化重要的內涵,也讓我們重新回味遠古年代,君王不但忙於國事,更對尋仙訪道有著相當的渴望。
這些畫作具體呈現了傳統文化中「修煉」的一支重要脈絡,而在文獻上記載的更多。司馬遷《史記》被稱為正史,其中記載了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位於渤海以東的億萬里處。
漢初重視黃老之術,講求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也奠基國家實力,讓承繼的漢武帝能向外大力發展。
其實,中國的三皇五帝早已尋仙訪道,這樣的修煉文化也從帝王之家深入到尋常百姓。因此,在文獻上的奇人異事記載一直延續到清朝,更廣泛延伸到中醫、武術、氣功等領域。因此,修身養性成了中國文化重要的基底。
古人如何訪尋仙道?黃帝求訪廣成子成仙之道、孔子請教老子如何得道,得到的答案都類同於先修心,再論及其他。
黃帝希望能攝取天地精華、主宰陰陽,於是詢問已經千百歲的廣成子,自己如何能做到?第一次,帶了大批文武百官求見廣成子的黃帝沒有得到答案,反而被廣成子說了一頓。第二次,黃帝自己獨自上山尋訪廣成子,才得到答案──心神寧靜,行為與形體自然端正。若能如此維持下去,自然就可以長生養命。
而老子告訴尋道無果的孔子說:「假設『道』是可以獻祭的東西,大家一定會拿去獻給君王;假設『道』是可以傳述的,大家一定會立刻分享給自己的兄弟;假設『道』是可以送人的,大家一定會送給自己的子孫。」
「為甚麼『道』不能獻、不能傳述、不能分享呢?」
老子說,因為「道」在人的心中,一個人的心無所依循,就無法穩定;行為不夠端正,即使聽過「道」,其機制也是無法運作的。
這樣的哲思深深扎根在傳統文化中,這也是為甚麼以前中國人都講修身養性的原因。而從故宮這次的展出作品中,我們更可以看見古人對海上仙山的豐富想像。
▲文伯仁〈方壺圖〉。
這次展出文伯仁〈方壺圖〉,「方壺」即為《史記》所記載的仙山「方丈」,後被改為「方壺」。畫中碧波萬頃、祥雲繚繞,仙山「方壺」浮現其中,數間道觀藏身其間。
明代文徵明姪子文伯仁傳承家學,用筆細緻,構圖特殊,在嚴密的結構中散發出文徵明一派的雅澹氣息。
另一幅明朝鄭重〈仿王蒙葛洪移居圖〉畫葛洪如何舉家遷移。葛洪本身是中醫,對植物頗有研究,亦追求長生不老之道,是道教知名的代表人物。他向南海太守鮑靚學習煉丹術後,娶了鮑靚擅長灸術的女兒鮑姑為妻。
▲〈仿王蒙葛洪移居圖〉。
▲〈仿王蒙葛洪移居圖〉細部。
葛洪聽說越南(交趾)出產丹砂,於是帶了妻兒、僮僕一同前往。後來被廣州官員留下來,最後在羅浮山上羽化成仙。
在這幅長軸中,上、中皆是巨大山石。葛洪與妻子各騎一頭牛,僮僕手捧著白鵝,還有羊犬同行,在山巒下方,徐徐前進。該做畫筆綿密,布局窄長,似乎讓人感受到在如此曲折的山徑中,步步邁向成仙的世界,是如此艱難,沒有意志力,難以達成。
此外,「何處是蓬萊」也同時展出董源〈洞天山堂〉、仇英〈雲溪仙館〉、趙伯駒〈飛仙圖〉、石銳〈軒轅問道〉、〈畫鍾離仙跡〉、〈赤松子〉、〈安期生遇仙〉等,還有難得一見的織品〈緙絲仙山樓閣〉。
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展期:2018年7月1日~2018年9月25日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陳列室: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2、208、2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