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與大眾的對決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Duflo在摩洛哥設計了兩種補助貧困家庭的實驗,試驗對於孩童提高就學率的影響。圖為摩洛哥學童。
Getty Images
第139期
樊家忠

許多反對中國民主化的人認為,中國民眾教育程度低落,沒有能力選出「賢人」,不適合採用選舉制度,民眾需要黨政菁英來領導,來替他們做決定。這樣的想法不但在中國很有市場,而且許多民主國家(包括台灣)的知識菁英也持有同樣的看法,雖然對民主有信念的人會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

一般民眾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掌握資源與權利的人能否放心將資源與權利讓渡給一般民眾?這不但是政治制度上常有的爭議,其實也是許多經濟政策上的基本問題。

給錢要不要附帶條件?

許多政府與國際機構(例如世界銀行)都有針對低所得家庭的金錢援助計畫,例如墨西哥的Oportunidades,尼加拉瓜的Red de Protección Social,以及宏都拉斯的Programa de Asignación Familiar。這些計畫的共同特色之一是受援助的家庭必須遵守某些規定,例如必須讓小孩上學,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及接種疫苗等等。因此,這些計畫被稱為「有條件現金移轉」(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s,簡稱CCTs)。

顯而易見,CCTs的目的不只是抒解現下的貧窮,同時也希望透過提高孩子的教育與改善孩子的健康來減少「未來的貧窮」。畢竟教育與健康是影響個人一生所得最重要的兩項因素,因此CCTs這些附帶條件應該屬於非常聰明而且有效的設計。同時,在過去十五年來,經濟學家已經針對CCTs的效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許多研究與發現都證實了CCTs會增加受援助家庭對於孩子教育與健康的投資。

然而,有爭議的地方並不在於CCTs的效果,而是它的成本。由於必須監督受援助家庭是否確實遵守這些附帶條件,CCTs的執行成本往往非常驚人。以墨西哥的Oportunidades為例,其行政成本占了整個計畫預算的60%,真正被家庭領走的錢不到40%。對許多貧窮國家而言,這些行政成本使得CCTs非常昂貴。

不要附帶條件好不好?

CCTs背後的假設是:如果沒有附帶條件,這些援助金額中,有更多的部分會被父母拿去用作其他的消費。也就是說,或者出於自私,或者出於短視,父母看重子女教育與健康的程度,比CCTs的設計者所希望達到的程度低。如果這個假設是真的,那麼拿掉CCTs附帶條件的「無條件現金移轉」(un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s,簡稱UCTs),雖然可以省下很多行政費用,但將會降低子女的教育與健康程度。

然而,UCTs真的比CCTs的效果來得差嗎?近年來也有經濟學家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並且有了幾項非常有趣的發現。首先,拿到援助的父母,不論有沒有附帶條件,都會增加讓小孩就讀國小的比率;但是,只有CCTs能夠提高子女就讀中學的比率。另外,跟UCTs比較起來,CCTs更能增加女孩的就學比率,但兩種計畫對於男孩的就學效果則沒有顯著差異。這些結果似乎顯示了父母原本對於女孩的教育較不重視,而且也沒有太大的動機讓子女接受超過小學程度的教育,因此CCTs的強制條件在這些點上產生了效果。

成本與效果的兩難,讓許多政府與國際機構開始思考解決之道。

在非洲的實驗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Esther Duflo,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發展經濟學家。她近年在非洲進行了許多實驗,大多數都是跟教育制度有關。其中一項實驗就是在尋找CCTs與UCTs之外的「第三條道路」。

她與她的研究團隊在摩洛哥設計的實驗內容包含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跟傳統的CCTs相同,隨機挑出一些低所得的村莊,發放小額的現金援助同時強制每個家庭內所有6至15歲的小孩都得入學,不遵守條件的家庭將會停止援助。

實驗的第二個部分屬於一種特別性質的援助計畫,叫做「標籤現金移轉」(labeled cash transfer,簡稱LCT),針對另一些隨機挑出的低所得村莊實施。這個計畫跟CCTs不同的地方在於,政府實施計畫的時候,只告訴各個家庭這個計畫的目的是要增加學齡孩童的就學率,但不具備強制性。也就是說,政府只是在援助金額上打了一個「子女教育援助」的標籤,金額發放後並沒有監控各個家庭的決策,而孩子未就學的父母也不會面臨任何懲罰。

實驗進行了兩年後,研究團隊發現CCT和LCT都大幅(70%)降低了學齡兒童的輟學率。對於已經輟學的孩童,兩種計畫也都鼓勵了重新入學,但LCT的效果竟然還比具有強制力的CCT還要顯著。

重點在認知,而不是金錢

Duflo等研究者認為,援助的「標籤效果」很顯著的原因在於,一般父母在領取援助的同時,「標籤」提醒了教育的重要性,改變了父母對於教育的認知。而這樣的提醒就足以產生很顯著的政策效果。

他們的研究成果讓許多研究者與政策制訂者反思「強制」的基本假設──貧窮的父母對於教育的關注不夠,於是需要透過強制手段來提高下一代的教育程度。這樣的假設是否過於簡化?是否只是菁英對於中低所得者的「歧視性想像」?

不論如何,這份研究結果確實指出了第三條道路──提供教育援助既能有效果,又能節省鉅額行政成本的可能性。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川金會」成敗與雷根
川普與金正恩見面是全球性新聞,它關係到北韓能否放棄核武,涉及東北亞和平,更事關美國全球戰略。美國和北韓是兩極:一是自由世界旗手,…
平凡人的不平凡舞台 蝦皮讓賣家有機會以小博大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021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有高達九成消費者常在綜合型電商平台進行網購,…
「大丈夫」該怎麼對待老婆
「娘娘腔」對男子而言,通常是一個貶抑之詞,男子喜歡被人稱讚為「大丈夫」。 春秋齊人晏嬰,聰敏機智,行徑恰如大丈夫,因而名留千古。…
中國富人 新加坡避險
香港一直是中國富人轉移資產的首選地,有很多中國富人在港置業和購買各類資產。在北京強推《香港國安法》後,資金開始離開香港。 據美國《…
非法移民成律師 反對派勢單力薄
1月初,加州高等法院裁定,移民身分和種族、宗教一樣,不應該成為否決非法移民成為律師的理由,非法移民加西亞(Sergio Garcia)…
不動產價格大漲大跌都不好
政府最近講了不少要打壓房地產價格的主張。不管官員這些打房的談話是否真心和是否有效,國家被迫要打房,就是很不好的現象。 房地產價格的上漲、…
統戰新目標 「歐美同學會」成立中共黨組
中共中央辦公廳8月3日發布了《關於加強歐美同學會(留學人員聯誼會)建設的意見》文件(下稱《意見》),要求海外「歐美同學會」成立中共黨組,以…
精緻農產,玩出新「米」樣
米,一直是台灣最富有草根性、也最能代表台灣人精神的傳統農作。在古早的窮苦人家中,吃白米飯甚至是種幸福享受。隨著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