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貴族,必因道德之高而貴,不因地位權勢顯耀而使人尊崇。相傳「氏」,就是代天牧民的神衹,我們追憶先賢之光輝,可從上古神話中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與伏羲氏「教民結網、漁獵畜牧」溯源我們民族本性中的高貴。及至夏商周時期,姓與氏都是分開使用,氏用來贊許高貴之族,貴族有氏,一般人沒有。隨著歷史的遷移,逐漸有姓而無氏,正因為貴族不貴,將「神祗」中的神性與祭祀逐日抹掉,以至姓氏無別。
在大洪水退去的大地上
凡是被冠以姓氏而流芳千古的,他們的言行千年而下,溫暖著後世子孫。今人食五穀,擅稼穡,誰能不念神農氏之德。《帝王世紀》載:「神農氏始教天下種穀,故號神農氏。」《商君書•畫策》有言:「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神農氏族,是為農耕而降生的神族。他們無需建立自己的王朝便已使得天下民心歸服,儼然天下共主。在大洪水退去的富饒土地上,他們教人種植五穀,不再全然倚仗大自然賜予的獵物與野果,可以有固定的收成,逐漸減少遷徙而落戶成居。他們斲木為耜,揉木為耒,以利生產並普及天下。後代製作的工具日益精良繁多,但未曾脫離最初的工具原型。
不僅如此,最早的弓箭原型也出現在神農氏時期。他們削木為弓,使得人力強於百獸;他們教人織麻為布,穿著衣裳,保護身體,知禮識儀。如今的我們,各種真跡贗品的陶器讓我們審美疲勞,難以去想像第一隻陶罐出現在手掌之上是如何撼人心房。而神農一族,以物器之用,利益萬民,他們初立市廛,以物易物,開商業之先行。
當然還有一樁後世炎黃子孫耳熟能詳的事蹟,即神農嚐百草。後人篡解歷史,將神農氏當成一個特定的人,或將神農氏與炎帝混作一談。讓我們品讀神農氏的功德,非世代不足以成,實在是一個氏族的前赴後繼方能成就。對於遠古這段上天刻意不使之載入史冊的歷史,後人或者當作神話傳說,或者穿鑿附會,恣意延展。
「神農」這個尊貴的稱呼,乃是對於神農部落若干代首領的統稱。嚐百草之神農,當是神農氏族中的一員,因之親嚐百草,為民療疾,解人之苦痛病厄,而將自身置於奇草毒花之險,懸壺濟世之心為世代醫家典範,功勳卓著,特為人所傳頌。
神農氏東漢畫像石拓片。維基百科
神農氏與炎帝
至於炎帝,這個與神農氏同時期,後又與軒轅黃帝並駕齊驅的炎帝,當然不是神農氏,「炎帝」甚至也不僅僅是一個特指的人物,而是對於姜姓部族首領的統稱。如同可以更替的公侯爵位,每一代由不同的人來擔當。史載姜姓部落因有火德,故稱「炎帝」。我想,後人之所以將「炎帝」與「神農氏」混談,是因為炎帝一脈也是來完善世人的生活方式,與神農一族有著同樣的功勳。
神農氏在大地之上種下農耕文明的火種,完成他們的使命,便要以符合世間法的方式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衰,諸侯相侵伐,而神農氏莫能征,於是軒轅乃習干戈,諸侯咸來賓從。」
每一個世代的衰落,必定是因人心膨脹,私慾氾濫。每一個新朝的崛起,又必定是立根道德,重塑人心,懲惡揚善。只是每況愈下,當王朝的覆滅與新生皆因私慾之時,世法也逐漸走入末法。
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維基百科
軒轅黃帝
軒轅黃帝的誕生,發展與壯大,伴隨著神農氏的削弱,減退與淡出,這位威服八方的君王,降生於軒轅之丘,有熊之族,以姬為姓,一身黃金鎧甲,威風凜凜,正氣浩然,仗劍天下,平復八方,各部落皆懼其神威,服其德行,誠心來歸。開「兵征天下,王者治國」之先河,定「以有道伐無道」之正法。因有土德之瑞,故稱黃帝。
當其時,姜氏部落迎來了最後一位「炎帝」,中原大地面臨大一統的轉折時期,兩位英主必須合二為一。成王敗寇的歷史觀是歷史教育帶給我們的局限,幾多功利與覬覦,幾多隱恨與不甘。在上古人可通神的時期,那些傑出的人物,無一不能知天命,知天數,退出亦是為了成全。
阪泉之戰後,炎黃二帝同心結盟,炎帝一支從此融入黃帝一脈,互為血與肉,同枝相生髮。我們在不同的時期,會稱自己是秦人、楚人、漢人、唐人,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炎黃子孫」。
同時,在東方,有九黎之族,其君乃是蚩尤,驍勇善戰,被奉為兵主戰神。且此人並非是崇武黜文、草莽暴虐之人,他帶領九黎族在九黎之界興農耕,冶古銅、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他不僅是後代武將所崇拜的戰神,同時也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他所領攜之九黎族,族人多勇猛無畏,善於作戰,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這一神勇的部落來往馳騁,叱吒風雲。
蚩尤像漢代石刻。維基百科
戰神蚩尤亦是華夏先祖
約五千餘年前,在今天的河北涿鹿一帶,中華歷史上第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吹響了號角。此時炎黃二帝已經結盟,共戰蚩尤於涿鹿之野。
那個時期,是華夏歷史上的半神時期,史籍上多有記載。其實,在每一次文明的初期,都有天人下世的成例,去幫助最初古樸的人類完善生活,奠定文化,推行教化。如今的中國人受無神論的洗腦,排斥神、否定神,在觀念中是無法輕易解開這個禁錮的。但在過去的五千年裡,這片土地上的生民大多是相信神的存在的,在歷史早期,很多人在這片凡塵之上見過神、膜拜過神,聆聽祂們的教敕,所以史籍中關於神跡的記載才能代代相傳,不疑有他。
在古涿鹿的戰場上,交戰雙方都展現了非凡的能力與造化。蚩尤有著興風作雨之能,戰場之上風雲突變,且九黎部落因為懂得冶煉銅製兵器,族人強悍,在戰爭之初,要略勝於黃帝,留下了「銅頭鐵額,威震天下」的傳說。黃帝懂得驅策百獸,熊狼虎豹皆能為其所用,部下能人異士頗多,況且有神人相助,雖然九敗於蚩尤,但最終以黃帝之勝告終。
蚩尤沒於涿鹿之戰,其族人潰敗四散,紛紛南遷,蚩尤不僅成為以山東大汶口、龍山文化為核心的東部地區的先祖,亦成為後來苗族、彝族等西南少數民族的祖先。東漢學者應劭《風俗通義》有載:「嶺南多黎氏,乃九黎之後。」在如今的苗族地區,苗人仍然用自己的方式祭祀蚩尤,世代相傳的「蚩尤拳」,是將人在戰場上搏鬥中的動作串起來而形成的武術套路,足見苗族對於先人蚩尤的崇拜以及苗人尚武之風。
歷史以來,多喜歡貶抑蚩尤以捧襯黃帝。以黃帝之煌煌功德,本不需要陪襯,或者黃帝本人對於蚩尤還有著「英雄惜英雄」之情懷。單論蚩尤,性情爽利,剛直不阿,豪氣干雲,千古奇雄,絕不愧戰神之稱。秦皇漢祖在出征時都會祭祀蚩尤,《封禪書》記載,在齊地有齋祀八神的傳統,謂「三曰兵主,祀蚩尤」。
我們除了是炎黃子孫,同時也自稱是黎民百姓。蚩尤亦是華夏民族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