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约1960年代以来,在许多西方高所得国家中,男女在劳动市场的就业率与薪资水平上的差异,都呈现出逐年缩小的趋势。正当大家都在迎接「男女平等」时代的来临,这个缩小的趋势到了1990年代却停滞下来了。以美国为例,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女性的平均薪资就一直维持在比男性低25%左右,不再缩小;女性劳动参与率也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不再相对增加。
这个停滞的现象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劳动经济学家们当然也在努力探讨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一个有趣的研究发展趋势是,原本经济学家们只关注两个原因───劳动市场的歧视与男女生产力的差异,但过去十几年来,学者们发现这两个传统因素不足以解释这些停滞现象,于是转而探讨一些「非传统」因素。
这些新的因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男女心理特质的差异与社会规范(social norms)。今天我就为读者们介绍一篇探讨价值规范效果的新论文。
图一:美国「妻子占家户所得比重的群体分布」图
妻子「不可以」比较会赚
要探讨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去衡量某种「社会规范」的强度大小。由于这种强度大小很难量化,所以我们要去判断哪一个团体或社会比另一个团体或社会有着更强的社会规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突破这样的困难,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Marianne Bertrand和Emir Kamenica以及新加坡的经济学家Jessica Pan,一起探讨了美国家庭中丈夫与妻子的所得比例。他们发现的第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用图一来表示。该图显示现存的美国家庭中,「妻子比丈夫多赚一点」这个群体,比「妻子比丈夫少赚一点」这个群体的个数少了非常多,这造成了图一所显示的,妻子所得占家庭所得的比例在50%这个地方呈现了一个断裂式的下降。
这个非常不自然的断裂,不太可能是丈夫跟妻子分头找工作的「自然」结果,而是某种外力造成的,而且这个外力在50%这个点的影响特别大,其它点的影响则不明显。
三位学者认为这个外力应该就是「社会规范」。由于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所以配偶双方会避免妻子的所得比丈夫多这种结果。
让我很惊讶的是,即使在美国这种性别角色差异比较小的国家,也会受到传统性别规范这么显著的影响。这让我想到类似的影响应该在台湾以及其它亚洲国家会更大。
图二:台湾「妻子占家户所得比重的群体分布」图
台湾的情况
台大经济系的一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就对台湾的情况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用「人力运用调查」的双薪家庭的资料画了台湾「妻子占家户所得比重的群体分布」图,其结果也显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断裂发生在妻子所得占夫妻所得的50%的地方(图二红线处)。而且两侧的差异超过两倍。因此,社会规范效果反映在台湾家庭的劳动决策上,其效果可能比美国更强烈。
当然,拿台湾跟美国的两个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大多数台湾的家庭中,妻子的所得都比丈夫低(在50%线右边的样本数相当少)。而在美国,妻子赚钱较多的现象要普遍得多(在50%线右边的样本数还很多)。
女性为婚姻牺牲
美国与新加坡的三位学者还有两个主要发现。第一,一个婚姻市场中如果女性的劳动市场愈好,以致于女性赚赢男性的可能性愈大,结婚率就愈低。这个发现显示,女性在就业上的前景愈好,结婚率就会愈低,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愈不需要依赖男性来维持生活。这个结果基本上符合过去研究的发现。
第二个发现则更有趣,他们的数据显示,一个婚姻市场中如果女性赚赢男性的可能性愈大,一个已婚女性放弃工作而成为家庭主妇的可能性愈高;而且,如果她选择去工作,也倾向选择薪资较低的工作。也就是说,在美国社会里存在有一个很明显的「女性为婚姻牺牲」的现象──为了避免赚得比丈夫多,危及婚姻稳定,妻子宁可选择牺牲自己的职场生涯。
八点档剧情:妻子的牺牲有没有回报呢?
台湾的八点档连续剧常常上演的戏码之一就是:妻子忍辱负重,为了成就丈夫的事业,牺牲自己的生涯规划全力照顾家庭。但无良丈夫在成功之余,全然不顾糟糠之妻的情义,跟年轻貌美的小三发展婚外情。妻子为家庭牺牲的结果,换来了一个破碎的家庭。
但八点档终究是八点文件,美国的资料并不支持连续剧的戏码。三位经济学家发现,妻子赚钱比较少的家庭,夫妻两人都表示生活的愉快程度比较高,婚姻的危机比较少,而且离婚的机率也比较小。
另外,跟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迥异的是,他们也发现到赚钱较多的妻子反而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做家事。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妻子需要平衡自己因为赚钱多而对丈夫产生的「威胁」效果。但妻子事业家庭两头烧的结果,反而给自己的婚姻关系增添了变量,成为最后婚姻破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