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现代、后现代,这些个艺术或建筑领域的专业词汇,对许多读者来说,也许有些陌生,但我认为,这一组词汇的概念,正好也是我们经济体系演变的重要阶段,请耐心看下去。
容我从拙译《沃尔玛效应》(The Wal-Mart Effect)这本书切入。作者费希曼(Charles Fishman)在书中描述许多美国小镇在沃尔玛进入之后百业萧条的景象。萧条的过程大致如下:连锁大卖场沃尔玛进驻之后,小镇市民乐于在那买便宜又大碗的用品,接着镇上许多小商家因为生意被沃尔玛抢走而纷纷倒闭,于是小镇的失业率上升,平均所得下降。简单说,小镇的经济生态系被摧毁了。
传统、现代、后现代
回到「传统、现代、后现代」的主题,我们大致上可以用沃尔玛这个案例,简单解释如下:「传统」就是乡下小店的营运模式,基本上承袭上一世代的老观念老方法。「现代」则是指运用科技、商学原理、效益分析、理性决策等全面性的改革传统,一个进步而且高效率的运作方式。
沃尔玛这样的大卖场当然是理性进步的,然而,却不免失之于专横、单一甚至独裁与残暴,把小镇的店家淘汰殆尽。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经济领域,现代主义一出现,传统便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同样的故事,也曾经发生在台湾的连锁超商取代传统柑仔店,以及连锁书店与网络书店兴起让传统书店纷纷倒闭的事件上,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那么,甚么是「后现代」呢?当传统迅速消失,我们的消费只剩大卖场时,渐渐有人感到不对劲甚至不满之后,便刻意去颠覆、打破现代主义。他们进行传统的更新,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并穷尽一切可能,尝试把传统和现代揉合在一起。例如这几年全台各地渐渐出现一些新型柑仔店,他们除了实体的复古店面之外,有的也经营网络卖场,呈现出典型的多元后现代风格。
但颠覆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经济事务上尤其困难!因为不论就资源掌控、营运效率或经营策略,空有理念的后现代业者都不是现代企业的对手,很容易就被淘汰。除非,这些叛逆的后现代文青能够得到部分的消费者认同(或是同情),并得到支持。也就是说,社会同时要具备后现代的消费者。
今天,传统书店虽然日渐凋零,全台各地却还是存在并新开了不少独立书店。走进独立书店,尽管我只逛过少数几家,可以感受到明显的风格与特色,一见即知完全不同于传统书局,也不同于连锁书店。他们通常会偏重某个主题,例如音乐、在地文化或是生机饮食等,有的更结合咖啡、演讲、音乐演奏等项目,充分展现后现代的多元多样性。
然而,即使是外行人也看得出来,这种另类经营是很辛苦的,之所以能够存活,除了业者的坚持之外,还要有一批足够数量的支持者与爱好者。而这些爱好者或支持者选择独立书店的原因也是多层次的:或在美学层次上的喜欢那种气氛、或在知识层次上的欣赏店主的选书、或单纯在情感层次上的给予认同和支持。对这里的客人而言,经济效益顶多是次要的考虑。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似乎也可以用传统、现代、后现代这个简单概念,去理解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几乎都会经历现代取代传统的阶段,典型的资本主义以丛林法则进行快速成长。而当传统被全面消灭之后,经济生态系瓦解,除了强权企业之外,哀鸿遍野,失业、低薪和贫富不均等问题随之而来。
这时,是否可以重新建立一个丰富完整的经济生态系,就很重要了。但这要看社会是否能够容许后现代的出现,是否有人愿意努力付出,重新揉合传统与现代。这需要许许多多既热血又叛逆的业者和消费者,缺一不可。简单说,我们需要一些「脑筋坏掉」的人,而不是只知道赚钱、省钱的达人。
台湾很后现代
就这点来说,我觉得台湾现在算是很后现代的。最常见的是科技新贵放弃园区高薪工作,回乡种菜务农甚至卖萝卜糕;年轻人为了承接家里日渐凋零的老工厂、老店、老技艺或是老茶园而放弃知名企业的铁饭碗,有的甚至从外国回来。只要花点时间搜寻,故事非常多。请注意,本质上,这和高学历者一时找不到理想工作而屈就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有这么一群人,愿意抛弃比较好的选择,而去走一条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路。
企业家也有很多热血的故事。有的不愿意移到大陆而在台湾咬牙苦撑;有的为了质量坚持不用廉价进口物料而成本高涨;有的企业则是从利润中拿出相当的款项来赞助活动或是回馈乡里。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无止境地追求利润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有人反其道而行?因为这些企业就是要颠覆霸道的现代主义,十足的后现代。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热血的后现代消费者。例如在宜兰从事无毒栽培的「谷东俱乐部」就得到支持者的热烈响应。喔,是的,各位订阅《看》杂志,读这篇天马行空的文章,也是非常的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