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如何再次出击,创造另一波新的经济奇迹?
期许新政府、新团队能够公忠体国,展现恢宏气度,落实政见,
让台湾的经济成长持续不衰,国家经济环境焕然一新。
值此二次政党轮替之际,总统当选人马英九大魄力提出四兆预算,准备大展身手,落实「爱台十二建设」──全岛便捷交通网、高雄自由贸易及生态港、台中亚太海空运筹中心、桃园国际航空城、智慧台湾、产业创新走廊、都市及工业区更新、农村再生、海岸新生、绿色造林、防洪治水及下水道建设,令人期待。
台湾整体经济表现亮丽
台湾在过去三十年来,平均年经济成长率8%,外汇存底多年来名列世界前茅。根据行政院主计处公布,台湾2007年经济成长率是5.46%,相当可观,也略高于国内各预测机构原来的预测值(这些预测值也都在5%以上)。
2000年台湾外汇存底是1,100亿美元,2008年1月增至2,72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居全球第五名(低于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名只有日本和台湾是已开发国家,且台湾人口最少。
根据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公布「亚太地区2008年关键经济发展与展望」报告,台湾去年的通货膨胀率只有1.6%,在亚太地区表现最佳。在过去十年(1996~2005),台湾「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加失业率)平均仅稍高于四小龙最低的新加坡0.5%;其中三年更居四小龙的最低位。
从以上数字看来,台湾的经济虽然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空间,但在世界标准上依然表现得亭亭玉立,不是可以随便矮化、唱衰的。再举几个例子:世界经济论坛2005~2006年成长竞争力排名(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台湾持续保持亚洲第一的优势;德国2006年转型中国家评比(Bertelsmann Transformation Index),台湾综合转型与政府施政能力被评为亚洲第一;1999~2005年人均GDP(国内生产毛额)成长共达66%,高居四小龙之冠。
筚路蓝缕 凡走过必留痕迹
回顾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台湾半数以上的工厂遭到美军B-29轰炸摧毁。战后经济贫困,工业资源极为匮乏,大量米糖又要支持在大陆节节失利的战事,加上自中国大陆撤退100多万大部分是军公教人员来台,终于爆发恶性通货膨胀。1945至196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台湾的经济重建期,以农业扶植工业政策阶段。
1950年代初期,台湾开始发展劳力密集轻工业,以替代进口商品。随着人口快速增加,工业在1960年以前也以每年10%以上的成长率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器、纺织、塑料等轻工业产品,并逐渐达到国内市场的饱和。总的来说,1960年代以前,台湾由于天然资源极为缺乏,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当时所能外销赚取外汇的,只有香蕉、糖和米三项农副产品。但是,虽然在外汇管制下(例如,不准出国观光结汇),外汇收入仍不敷支付各项进口产品所需,农村劳力过剩,失业率偏高。
1960年代,美援停止,政府财政困难,外汇短缺,亟待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侨外投资,发展外销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外汇收入。在种种迫切情势下,政府采取开放奖励出口政策,劳力密集型轻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台北县三重为小型工厂集结区,1963年,首先开辟了「顶崁工业区」;当年台湾对外贸易首次出超,开始有了外汇累积,台湾也逐渐由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创下了以农业带动工业发展的先例,出口也由农副产品转变为工业产品,进入出口替代时期。
工业区与加工出口区的成长
1964年,规划开发总面积131公顷的桃园县「龟山工业区」,1969年完成,是台湾最早的综合性工业区。「内坜工业区」也于1969年12月开发完成,面积为43公顷;1973年开始开发中坜,扩大原工业区的范围,至1976年底全部开发完成,合并成为目前的「中坜工业区」,面积共计433公顷。
在肩负「拓展对外贸易、吸引工业投资、引进最新技术与增加就业机会」四大使命下,1966年12月创建了「高雄加工出口区」。加工出口区内的原物料与半成品分别来自国内或国外,早期产品完全外销,近年来才开放对国内销售。
高雄加工出口区开发之前,原是高雄外海的一块淤泥的不毛之地;藉由填土创建成国外厂商争相投资的乐土,是我国第一个加工出口区,也是世界上首创的、兼具自由贸易区与工业区两者之优点的综合园区。成立后两年余,就有80家厂商进驻,远超越规划的目标,并使区内呈现饱和状态。有鉴于此,1968年再着手筹建楠梓加工出口区及台中加工出口区,1971同时落成,分别有95家及47家厂商进驻。台中加工出口区原为台糖公司潭子糖厂旧址,首先改建为台中潭子工业区。1971年扩建为「台中加工出口区」。初期,区内事业仅雇用劳工1,900余人,经扩充到26公顷的面积后,1983年雇用劳工超过16,000人以上。
1963~1972年间,台湾平均经济成长率超过10%,被称为「黄金十年」,加工出口区功不可没。在那个阶段,出口区对缔造「台湾经济奇迹」着有贡献,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1972至1978年,政府倡导「客厅即工厂」,一时之间「家庭代工」蔚然成风,农村家庭不分老少争先参与加工生产,集腋成裘,改善家计。1973年,第一个示范工业区「基隆市六堵工业区」成立。专供青年创业的「桃园幼狮工业区」于1972年开发完成,土地面积达61.57公顷,厂房占地达38.62公顷。接着,1975开始开发「台中幼狮工业区」,历时两年完成,2007年改名为「大甲幼狮工业区」。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1975年退出联合国,影响投资意愿;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转而发展耗能少、低污染、高附加价值产业,并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1970年代末期,台湾的经济成果,已受世人瞩目,同列亚洲四小龙之一,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台湾经验,为开发中国家所借镜。1980年代末期,再跃身为经济发达国家。农业在国民生产毛额(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现在的2%,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
1980年「新竹科学园区」成立,以优惠奖励投资高科技产业。1997年再成立「台南科学园区」。台北县林口东林村粉寮「工二工业区」也于1982年完成,目前有近200家厂商进驻。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则于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园区分布于台湾中部的台中县市及云林县三县市。初期有友达光电等国际性科技大厂进驻,进而带动更多厂相继进驻,目前已经进入第三期扩建,预计在2012年整体开发完成。
1990年代,政府为因应国际情势,积极推动「全球运筹中心」政策,使加工出口区转型为「仓储转运专区」,带领台湾发展为横跨欧美亚太经济体系中制造、转运、营销、营运的活动中心。此规划的「仓储转运专区」计划设于台中港、高雄港及小港航空站;包括,高雄加工出口区、小港机场北侧占地54.45公顷的小港空运物流园区、前镇区占地面积9公顷的成功物流园区、中港加工出口区。中港加工出口区规划吸引2,000家企业投资430亿美元,预计开发完成后年产值将高达1,000亿美元。另外,「屏东加工区」自2002年开发头前溪六块厝农场占地124 公顷,系境内首座经政府特设的免税区,预计2007年底完成全区开发。至此,加工出口区的成功经验扩及全台,产值再创高峰,将再次带动台湾经济起飞。
进入二十一世纪,台湾人力、土地成本上升,亟需产业升级之际,劳工运动、环保运动风行,加上台湾产业西进、外移,导致资金外流、产业空洞化和失业率升高。据美国国会公布,到2005年为止,全世界到中国大陆去投资的金额总计约有5,620亿美元,其中台湾至少就占40%的比重,也就是在2,000到3,000亿之间。屋漏偏逢连夜雨,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两岸关系紧张的局势、政党轮替后的朝野持续对立,再加上2001年开始的全球经济迟缓的影响下,台湾经济遭受重挫,2001年台湾经济出现了自1947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失业率升到历史最高。幸好其后渐次改善,失业率持续下降,2007年降至二十世纪的最低3.91%。
总体而言,政党轮替后民进党执政的8年,单就经济层面来说,101世界最高楼、高雄捷运、高速铁路、雪山隧道、劳退新制、国民年金等等重大施政表现,也都交出相当不错而令国际社会一新耳目的绩效。2006年起还以5年5,000亿元新台币的规模,扩大公共建设投资,执行M台湾计划(全面建置的整合性无线宽带网络服务)、台铁捷运化、第三波高速公路、北中南捷运等等新十大建设。
展望与期待
回顾台湾创造经济奇迹,相当程度内得力于农业社会养成的勤俭耐劳、认真工作、主动配合加班和节约储蓄的利基。这实在很不同于所谓Y世代、X世代、E世代的许多年轻人,重休闲和消费,喜扩张信用,所谓「钱多、事少、离家近,工时短又自由」。有识者认为,扎根传统道德伦理教育、树立和谐政党政治、加强人才培训和研发创新能力,以及扭转社会的糜烂风气,都是至关重要、当务之急的一环。
展望二十一世纪,在亚洲四小虎、金砖四国等等环伺下,台湾如何再次出击,创造另一波新的经济奇迹,电子信息高科技及生技医疗产业等,或许将令人寄以厚望的产业升级方向。
期许新政府、新团队能够公忠体国,展现恢宏气度,落实政见。在民进党执政规划的新十大建设基础上,戮力务实,让台湾的经济成长持续不衰,国家经济环境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