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多年来,全球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生活所需,从家电、信息产品、生活用品到农产品,无不移师到全世界最低廉、最有效率的地方去生产。
全球化之后的马桶漏水
虽然东西变便宜了,但也带来了失业。原来,工作也跟着全球化转移阵地,跑到中国、印度或其他新兴地区。留下来的,好像只剩一些仓储、物流和零售等工作。
东西变得那么便宜之后,「用后即丢」是很自然的美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电视还没坏,只是功能老旧,换新的;手机不能上网,换新的;衣服已经洗了好几次,褪色了,换新的。
但马桶漏水怎么办?
你得找个工匠来帮你修,不过,好工匠可不好找。
谁才是正牌的布尔乔亚?
在我们的印象中,工匠很难是个高雅的职业,一身的脏臭不说,工作环境常常还具有危险性。为人父母者,多半不希望子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最好是文职、管理职,就算要当个工人,到科学园区上班,总比当个水电工人强。
其实,在福特还没发明生产线以前的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体系,工匠的地位颇高。《鲁宾逊漂流记》作者迪福(Daniel Defoe)在《完整的英国工匠》(The Complete English Tradesman)中有清楚地描述,许多英国贵族子女与工匠子女通婚。而美国革命之父富兰克林本身就是个印刷匠,他还以老工匠为署名,写了一封信给年轻工匠,这就是著名的〈给年轻工匠的忠告〉(Advice to a Young Tradesman)。
即便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后,个体户的工匠被大型企业所掩盖,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但工匠仍然靠着自己的功夫提供服务,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也为自己带来财富。他们就是典型的「布尔乔亚」(编注:法语bourgeoisie,资产阶级之意)。也许,在全球化肆虐之后,更凸显出他们不受剥削的布尔乔亚特质。
别被早年的一则诚品广告给骗了,错把喝咖啡的上班族当成布尔乔亚。帮你修马桶的水电行老板才是。
工匠 vs. 生产线工人
我早年曾经任职于一家美商企管顾问公司,专做生产流程改善。一般的生产线只要经过适当调整,就可以提高效率30%,甚至提高一倍也不是甚么难事。我们把一个产品的加工程序拆解为许许多多的基本单元,经过所谓的「时间-动作研究」,再加上辅助工具和治具,配成一个高效率的生产线。每一个工人的动作都很简单,只要少许练习,就可以达到惊人的速度。
但重点其实不在于生产线的速度变快了,而是我们把需要熟练工人的工作,转化成人人都可以上手的简单工作。你不用再请月薪五万、十万的「熟手」,只要找基本工资的人员就行了。譬如说,要组一台计算机,光华商场的「计算机达人」也许一天八小时可以组个10台,但在我们的生产在线,10个女工八小时就可以组1,000台以上,而且这些作业员几乎随时可以流动更换。
不过,如果你的计算机坏了,或是想升级,生产线的工人可就帮不上忙了。当工厂移到大陆时,女工就会失业。就算她「制造」过数以万计的计算机,对计算机仍然一无所知,无法改行帮人组装计算机或修计算机。而她多年的工作,算起来,只得到勉强温饱的待遇。
不要以为你不是工厂作业员就不会有类似遭遇。现在的办公室工作,在OA(办公室自动化)浪潮下,也接近生产线的水平,把庶务性的工作切割成片段,让每个人的作业在「效率至上」的理念下一再地简化,而可以被轻易取代。这是一种制度性的力量,让大多数的职员成为一个个的螺丝钉,随时可以被取代;而真正的运作规划,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大多数人的处境,其实和那些工厂作业员差不了多少,除非努力爬上高层。但很清楚的是,「高层」不是「大多数人」。
但水电行老板就没有这个困扰。
此外,「工匠」还有一个非常崇高的文化意义。请想想故宫吧!整个故宫典藏,从翠玉白菜、肉形石,到青花瓷、唐三彩,甚至于清明上河图,哪一样不是出自工匠的巧手?工匠不只不易被取代,甚至整个文明还需要透过他们的巧手,才能具体呈现,永久流传。
到小区大学找达人拜师学艺去!
学工艺,传统的方法是去当学徒,在师父的调教下做个三、五年才「出师」,一般人可能没办法走这条路。幸好,现在路比较多了。
小区大学就是很好的选择。台湾的小区大学和美国的完全不同,是教改无心插柳的结果。台湾的小区大学,才短短十年的历史,却已经有85所,学员人数超过十万以上。在快速成长之下,加上定位不明且不授予学位,难免良莠不齐,而有「成人才艺班」之讥。
但不可否认,里头的师资,不少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达人,而且还倾囊相授。对有心学习者来说,不啻是个难得的入门机会。内容方面除了常见的烹饪、茶道、缝纫、美容美发之外,还有金属工艺、时尚饰品加工、漆器、皮革工艺等。可以说是价廉物美,任君选择。
但如何挑选老师呢?一个经验法则:看他或她是不是自立门户的布尔乔亚。透过工艺实作,让一个真正的布尔乔亚带领你进入布尔乔亚的世界。
当然,如果你是个优秀的工匠,有机会,请开班授徒吧。别怕技术传给学生会影响生意,你会有更多的人脉和粉丝群,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